版權說明:此教程系
藍色
原創,部分內容參考網絡資源,如需商業用途
轉載請與我聯系,謝謝配合!
【關于屏幕的那些事】
一、屏幕上的像素點大小一樣嗎?
一般來講,在同一個屏幕上,物理像素點大小是一樣的;在不同的屏幕上,則未必會是一樣大。不信的話,可以看看上面的對比圖,同樣的分辨率,P10 的屏幕卻比 P9稍大,說明 P10 上的物理像素點也比 P9 上的稍大。
二、屏幕分辨率是不是固定的?
樓主之前提到過,屏幕分辨率有很多別名,可哪怕千變萬化也都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物理分辨率,二是邏輯分辨率。準確的說,我們之前學習過的應該是物理分辨率,而非 屏幕分辨率 / 顯示分辨率。
回顧一下物理分辨率的內容:液晶屏是點陣式屏幕,上面布滿了許多個相同大小的液晶,我們也把這些液晶點稱作像素點,不同的像素點顯示不同的顏色,這些顏色構成我們看到的內容。我們用『 橫向上的像素數量 x 縱向上的像素數量 』這種形式來表達物理分辨率。
屏幕物理分辨率是制造時便已經決定好的,樓主的顯示器上面分布著 2560 x 1080 個液晶,這個事實并不會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因此我們可以說,屏幕分辨率是無法更改的,這涉及到設備物料問題。
有人說,屏幕分辨率是可以更改的,不信的話可以看看操作系統給出的更改選項。這種說法也不錯,但你要明白,這時候的屏幕分辨率指的是邏輯分辨率,而非物理分辨率。
物理分辨率越高,則可接受的(邏輯)分辨率的范圍越大,顯示屏的適應范圍越廣。可以看到樓主的屏幕可以被系統改成很多種分辨率情況,如果是一般的筆記本,恐怕就不會有這么多的可選項。
回到我們的問題上來,屏幕分辨率是固定的嗎?你可以說是,因為屏幕物理分辨率由硬件決定,一次成型,無法更改;你也可以說不是,因為屏幕邏輯分辨率可被軟件在一定程度上更改。
二、系統是怎么更改屏幕分辨率的?
假設樓主現在所用屏幕的(物理)分辨率是 1600 x 1200,這意味著屏幕橫向上分布著1600個像素點,縱向上分布著1200個像素點,屏幕形狀偏向方形。如果我想把屏幕(邏輯)分辨率改成 800 x 600,那么,此時會有兩種方案來實現這個做法。
一是居中顯示,只有屏幕中間的 800 x 600 個像素點會保持發光,顯示圖像,周圍部分保持不發光狀態(LCD屏幕下并非不發光,而是發黑光,看起來像不發光),整個畫面會居中縮小。不過,因為這種方式往往會使得畫面變小,所以系統一般不會這樣顯示,想要實現這種效果,需要借助第三方手段。
二是仿真顯示,系統會盡量使用到屏幕上的每個像素。改成 800 x 600 的分辨率后,圖像仍會在全屏幕顯示,但需要明白的的是,此時在整個屏幕橫向上有800個(邏輯)像素,在縱向上有600個(邏輯)像素,每一個邏輯像素占用了四個物理像素點。
值得一提的是,系統雖然默認支持更改邏輯分辨率,但只能改的比物理分辨率低,必須借助第三方手段才能往高了改,比如 AMD 顯卡的 VSR 功能,NVDIA 顯卡的 DSR 功能,或者直接改系統配置文件。 但無論怎么改,也都是通過模擬的方式實現的,畢竟物理分辨率是無法更改的。因為通過模擬顯示的效果始終有些粗糙,所以,系統推薦的分辨率一般都是物理分辨率的值,也不要妄想通過此類手段讓屏幕更清晰。
三、屏幕分辨率越高越好嗎?
哪怕是毫無所知的路人甲也能對這個問題做出正確的回答:顯然不是越高越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為了避免被土豪嘲笑,我們就在所有屏幕都只要一塊錢的前提下討論高分辨率的問題。
高分辨率的屏幕常被簡稱為高分屏,我無法告訴你分辨率高到什么程度才叫高分屏,因為這個標準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的。以前,1920 x 1080 就是高分辨率,現在而言,分辨率達到 2K 、4K 或者更高的屏幕,就是高分屏。
主流的 2K 分辨率代指的是 2560 x 1440,主流的 4K 分辨率代指的是 4096 x 2160,K 就是千,二者皆因橫向上的像素數量而得名,以此類推,還有 8K 分辨率等,這些值并不需要你能記住,樓主偶爾也會想不起來。
越高的分辨率,對顯卡要求越高。同一個游戲,同一臺電腦,在1920 x 1080 的分辨率下很流暢,可如果分辨率改成 4K,將會極大加重顯卡負擔,各種卡頓也就出現了。不要認為自己用了三四千元的顯卡就能無視這些問題,當今市面流行的幾大單機游戲在 4K 分辨率下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卡頓,所以說,屏幕分辨率不是越高越好。
四、屏幕像素密度越高越好嗎?
上一個問題提到了高分屏,細心的同學可能發現了,我們是在不考慮屏幕尺寸大小的情況下討論了分辨率對電腦負擔的影響。現在我們就加上尺寸這個參數,同樣在不考慮價格的情況下討論高屏幕像素密度也就是高屏幕分辨率的問題。
我們知道像素密度的單位是 PPI (Pixel Per Inch)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也一直用 PPI 來代指像素密度。但當涉及到屏幕分辨率時,更好的說法是 DPI(Dot Per Inch)
,因為我們用 Dot 來表示光點,比用 Pixel 來表示物理像素點更準確。。
樓主為了不把像素密度與打印分辨率混淆,之前一直用 PPI 代指屏幕像素密度,但其實樓主更推薦大家用DPI來代指;當然,圖片像素密度還是用 PPI 來代指最為合適。好了,咱閑言碎語不要講,我們這個問題僅討論高 DPI(屏幕像素密度)的問題。
理論上講,高分屏不一定就有高 DPI,因為 DPI 由屏幕尺寸和屏幕分辨率共同決定。但現實中,高分屏往往都有高DPI,因為我們常用的屏幕尺寸無非那幾種,在尺寸固定的情況下,分辨率越高,DPI 自然也會越高。所以,很多人也經常用高分屏來代指高 DPI 的屏幕,嚴格來講是錯誤說法,但這確是主流說法。
除了對硬件要求高,高分屏還有什么缺點嗎?想必是有的,否則這種顯示細膩、技術穩定、大眾期待、廠家賺錢的屏幕為何偏偏就沒有快速流行起來呢?注意,樓主這里說的高分屏代指的是高 DPI 的屏幕。
我們僅針對 Windows 系統,來做一些簡單說明。
傳統的 Windows 軟件例如QQ 、Office等
的界面在設計的時候往往以像素作為長度單位。我們就拿 Win7 系統自帶的計算器程序舉例,它在23寸的 1920 x 1080 的屏幕上是香煙盒大小,到了同尺寸的 4K 屏幕上就只有郵票大小了,這么小還怎么用?文字說明可能難以想象,這里給大家找到了一個視頻。
我們使用 4 倍像素密度的新屏幕是希望獲得細膩 4 倍的顯示效果,而不是 1/4 的軟件界面。軟件在高 DPI 的屏幕上無法獲得足夠的顯示面積從而給使用造成障礙,這是 Windows 系統面臨的問題。這也回答了我們的問題:高屏幕像素密度未必好,有時候還會造成困擾。
事實上,微軟一直在針對這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從 Win10 的幾次重大更新中,我們可以看到微軟做出的努力,從 Win10 創意者版本以后,高分屏問題已經不再是什么大的難題。
不得不說,Windows 的歷史包袱真的太過沉重,微軟制訂了一個行業的標準,卻也限制了一個行業的發展。當然,這并不妨礙樓主是軟粉,哪怕 Lumia 手機確實難用,可樓主依然相信,微軟巨硬。
五、手機屏幕分辨率越高越好嗎?
看過上兩個問題后,可能多數人都會對這個問題做出肯定的回答。現在的手機屏一般都在 4寸 ~ 6寸 之間,高分辨率也就意味著高 DPI ,高 DPI 也就意味著顯示效果更細膩;Android 系統也完全沒有 Window 系統在高分屏下的問題。可事情真的這么簡單嗎?我看未必。
假設手機屏幕在 4 ~ 6 寸之間,分辨率為 1920 x 1080 ,通過公式可以計算得到 DPI 的值在400 左右,這個值并不是人眼分辨的極限。人眼的極限分辨能力有多強呢?迄今為止沒有一個確定值來表示,不過倒是有一個參考值。
蘋果公司曾經給出一個說法:在 30cm 的觀看距離下,超過 300 DPI 后,人眼很難能感受到清晰度的提高,300 DPI — 400 DPI 就是人眼分辨的極限。正是基于此,喬布斯把超過 300 DPI 的屏幕稱為視網膜屏(Retina Display),比如 iPhone4 的DPI就達到了 326。
如今 Android 手機的 DPI 往往已經超過了 326 這個值,但是顯示效果似乎并不如 iPhone4,樓主認為,蘋果采用的像素排列方式才是視網膜屏的精髓所在,并不全在于 DPI 這個參數。鑒于樓主對蘋果并不是特別感冒,我們就不再繼續扯遠,還是回到 Android 手機高分屏的問題上來。
手機 2K 屏的 DPI 在500 左右,遠超所謂的視網膜分辨率。高 DPI 對手機顯示效果自然是有提升的,樓主也不能昧著良心說手機高分屏毫無意義。只是說,在正常觀看距離下,這種提升并不明顯,邊際效益太低。當然,這是樓主的主觀論點,如果你眼力遠超常人,千里之外能見人雀斑,你可以當我沒說。
高 DPI 屏幕的優點不算明顯,但缺點可是不少,首先,高分屏會占用更多的 CPU 和內存等資源,導致手機卡頓;其次,2K 屏幕耗電如流水,嚴重影響續航體驗。樓主用詞也許有些夸張,但這些情況確實存在。
花更多的錢,非但享受不到更多的價值,反而要忍受更多的苦惱。這種做法值不值,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有人認為那一點屏幕細膩程度的提升比什么都重要,我確實無法反駁。
樓主并非不支持手機 2K 屏 ,只是告訴了大家一些利弊得失。現在是 2017 年,可以預見的是,手機高分屏是未來的趨勢,現有的這些缺點都會在產品的更迭中被改掉。多嘴一句的是,時下 2K 屏的盛行并非全是因為體驗的提高,不過是市場的選擇罷了,說白了就是不理性消費行為。
樓主認為,真正的科技應該是讓你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手機拼的應該是體驗,只有入門級的用戶才跳不出硬件參數的坑,體驗為王的時代就不要再去拽你懂得的那些參數了。
正是基于此,樓主往往會給人推薦一些 Oppo 和 Vivo 的手機,卻經常被指責不懂手機瞎裝X等,雖是實話,卻多令人不悅。當然,不要受到我的誤導認為 OV 的手機就有多好,無非是個適合與否的問題罷了。再多嘴一句,OV 確實高價低配,我用小米,但我看好 OV 的發展,因為它更懂人性也更懂市場,總有一天,OV 也會推出高性價比的產品,現在只是時機未到。
大學生最喜歡談一些電子產品的配置,卻又往往錯誤百出。大概就是因為入門容易精通難,真的有必要提醒所有同學一句:注重參數的最終訴求都是實際體驗。當然,你也可以無視我這話,花錢么,買的就是開心,你花的每一分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也許是因為知識點講的太多太亂,所以有些累了,又或者是中午的西紅柿面太不合我口味,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就啰哩啰唆了這么多,還請諸位勿怪,我不喜歡和別人談論配置,一來,很多知識我也不懂,二來,每個人的三觀存在差異,希望我們求同存異,消滅抬杠。
六、推薦一些增強幸福感的產品。
這一節我們大致了解了和屏幕分辨率相關的一些知識,趁這主題,樓主順便推薦一些和屏幕有關的、能提升幸福感的產品。鄭重聲明,樓主推薦的東西都是自己長時間體驗過的,是因為真好,才會給大家推薦,并不是收了錢打廣告。
(1)21:9 的顯示器
目前,絕大部分的顯示器比例都是 16:9,既可以說屏幕的長寬尺寸比是 16:9,也可以說是屏幕橫縱方向上的物理像素數量比是 16:9。因為在同一個屏幕上,(屏幕)物理像素點大小是一致的,所以這兩種說法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比較流行的屏幕比例有 【4:3】、【16:9】、【16:10】,現在【21:9】的屏幕則是掀起了一輪新的熱潮。盡管很多人對【21:9】不屑一顧,甚至蔑視的稱為帶魚屏,但這并不妨礙樓主成為【21:9】的忠實擁躉者。
帶魚屏最大的特點就是長,長的好處是能放開很多東西,多數無益,直接上圖吧。另外,帶魚屏看電影也是超爽的。
(2)電紙書閱讀器
我們常用的顯示器都是自己帶背光的液晶屏,缺點是對眼睛的傷害比較大,看久了會比較難受,那有沒有一種屏幕能像紙張一樣不傷眼睛呢?自然有的,那就是電子墨水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產品就要屬電紙書閱讀器 Kindle了。
Kindle 預防近視、持不累手,而且能治療機我兩忘、電盡我亡的焦慮癥,愛讀書的你不要錯過這款神器,正所謂,單反窮三代,Kindle 富一生,如果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 Kindle 就是人類進步的電梯。
曾打算送 VD 一部 KPW3 ,然后隔三差五的通過郵箱推送書信,后來知道,VD已經收到了家里送的 Kindle。所以有那么幾天,我突然覺得我已經沉溺在書籍的海洋里無法自拔……嗯,不是開玩笑。
熄屏顯示,說白了就是在不點亮整塊屏幕的前提下,在屏幕的部分區域直接顯示時間、通知消息等內容,在節約電量的同時,方便查看時間和通知等內容。
在網上找了幾張圖片,侵權刪。因為樓主習慣看手表了,所以這項功能對我意義不大,不過對某些同學應該是有挺大作用的,當然,前提是手機要支持這項功能。
熄屏顯示的原理是僅點亮屏幕上的部分像素點用于顯示,而其他像素點始終處于關閉不發光的狀態,因此,熄屏顯示功能的耗電量可以被控制到一個極低的水平。
好了,關于屏幕方面與分辨率相關的內容,樓主一時間就只能想到這些了,如果有哪里沒講明白的,還請留言垂詢。話說快被餓壞了,祈禱樓下的小商店還沒有關門。
單純的靠 【PS】1.0 概念——分辨率 內容,恐怕還是會有很多同學感覺云里霧里,樓主圍繞著分辨率這個概念,做了一些補充說明,爭取能讓各個層次的同學都能理解,都能有所收獲。
需要注意的是,補充部分可能會對腦洞產生誤導或損壞等不可逆的影響,請慎重決定是否閱讀。希望大家都能無所畏懼,按照順序把分辨率相關部分讀完。
【PS】0.0 前言——碎碎念
【PS】1.0 概念——分辨率
【PS】1.1 概念——屏幕 (正在查看的章節)
【PS】1.2 概念——圖片
【PS】1.3 概念——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