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詩的格局比較大,詩人都愛寫詩抒發(fā)自己對國家的志向和抱負;而詞卻相對狹隘些,主要借景物來抒發(fā)自己的個人情感。詞在唐宋代可以說是發(fā)展到了巔峰時期,尤其在宋朝,可謂是百花爭鳴,這主要和當時的政治有關。個人認為,格局的大小只是我們定義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從藝術角度來說,只要是能夠帶給我們“美感”和“享受”的便是好詞,不必拘泥于抒發(fā)的是何種“小家子”情感。
你或許對歐陽修的《蝶戀花》似曾相識,但你是否理解這位女子最深沉的內心呢?
《蝶戀花》—— [宋] 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庭院幽深,到底有多深?楊柳的枝條如同煙幕般,重疊交錯,仿佛隔著無數重。貴族公子的豪華馬車停在尋歡作樂的地方,她站在高樓上,卻看不見那章臺路。
三月末,狂風暴雨肆虐,黃昏時,即使關上門,也留不住那即將逝去的春意。她含淚問花,花默默無語,一陣風掃過,花瓣隨風飄過秋千。
這首宋詞最膾炙人口的一句就是“庭院深深深幾許”,用了三個疊詞,這在宋詞中是比較少見的。正因為用得有新意,不造作,同時也表現(xiàn)出女子被困深深庭院中,幽怨之深,因而為人所稱道。
楊柳在古代一直是憂愁、離別的代名詞,想象一下從遠處看楊柳細長連綿的枝條,是不是有朦朧的煙霧感?這里的楊柳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進一步表達庭院之深。因為庭院深,所以栽種了很多棵柳樹,它們的枝條交錯重疊,就像簾幕一樣阻隔了女子與外面的世界;二是借楊柳表達憂愁之濃。女子憂郁的心情像那無數重柳枝,籠罩在心頭,無處驅散。
“玉勒雕鞍”本意是玉做成的馬銜和雕花的馬鞍,它們做工精細,價值不菲,是貴族公子才能用的裝飾,這里就是指代這些人。女子看見貴族公子的座駕停在玩樂的地方,為了看得更清楚,她登上了高樓,但卻看不見章臺路。“章臺”在古詩詞中一直是尋歡作樂、煙花之地的代名詞。韓翃有一首詞就叫作《章臺柳》:“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這首詞是他寫給寵姬柳氏的,她就是一名出身煙花之地的歌姬。女子懷著急切的心情想要看清貴族公子是不是進了煙花之地,可卻看不見。他必是進去了,女子心想,于是更添憂傷落寞。
三月末,春意盎然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狂風暴雨大作。這里的春也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現(xiàn)女子等待男子期間的時光流逝,不知不覺又一個季節(jié)過去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二是女子徐娘半老,青春不再,即便用盡方法想保留自己美麗的容顏,但誰又能抵擋歲月的侵蝕?
想到這一切,她潸然淚下,無人訴說,只能將心事托付給那朵花,可突然一陣風吹來,花瓣飄落,隨風而去,飛到了秋千處。這最后一句特別有意思,女子心里郁悶,無處發(fā)泄,連花和風都和她過不去,花瓣還飛到秋千那里。秋千是點睛一筆,它是女子和男子昔日美好時光的見證,曾經他們一起玩樂嬉戲,而現(xiàn)在只剩女子孤單一人困守深深庭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