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點是用戶需求的要害。做產品需求分析,痛點是必須深入研究和挖掘的。找到了用戶的痛點,才能對癥下藥,做出真正消除用戶痛點、滿足用戶需求的好產品。
大數據的研究已經在互聯網時代展現了巨大的優勢,在商業、科研、甚至美國總統競選等方面都引領了新的潮流,在企業的需求分析、產品設計、精準營銷方面,大數據的成功案例也有很多。今天要說的,卻是小數據。大數據的能量固然不可忽視,但小數據同樣有其獨特的研究價值。一些大數據無法解決的問題,小數據卻剛好能夠巧妙的解決,比如挖掘用戶隱藏的需求。馬丁?林斯特龍在《痛點:挖掘小數據滿足用戶需求》一書中,就通過許多真實案例,深入講述了他如何應用高度個性化、深入化的人種學研究——小數據的研究,來成功挖掘用戶痛點背后的真實內在需求。
馬丁?林斯特龍是品牌營銷方面的專家,迪士尼、百事可樂、雀巢、紅牛等多家著名企業的品牌顧問。他入選了美國《時代周刊》評出的“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100強”。2015年,在一項涵蓋三萬名營銷人員的獨立調研中,林斯特龍被譽為全球首席品牌營銷專家。在“全球最具影響力50大商業思想家”(Thinkers50)排行中,他位列第18名。
馬丁?林斯特龍做小數據研究的方式,很有啟發性。他通常都會深入實地,對用戶進行深入的調研。我強調他研究的“深入”,沒有半點夸張成分。他所選擇的用戶數量,通常是千人、百人甚至是十來個人,這是實實在在的小數據。而他作為研究者和旁觀者,會盡量全面的觀察和了解調研用戶的細節信息,他們的表情、動作,他們的穿戴喜好和風格,他們的說話方式、溝通方式,他們如何使用手機和各種日常用品,還有他們的汽車內部環境,他們的廚房、浴室、甚至是臥室的細節……他全部會仔細觀察。
他的觀察幾乎是事無巨細的。這樣做的結果是,他能夠全面了解用戶文化上的特色、民族特性、生活習俗、工作和生活狀態、心理狀態等等。這些信息早已融入到用戶的日常行為,多數時候,由于身處其中習以為常,用戶反而不太容易用語言表達出來。這也是馬丁?林斯特龍作為旁觀者來進行觀察的好處,別人習以為常的、甚至完全忽略的事情,他能夠敏銳的捕捉到。
做了這么多的信息收集,馬丁?林斯特龍最終要做的,是潛臺詞研究,從小數據中挖掘出用戶真正的痛點——潛在的需求。很多時候,用戶實際上不能非常清晰的表達出自己的內在需求。人們有意無意的掩飾了真實的自我,同時掩飾了自己內在的習慣和欲望。人們內在的真正需求,很可能藏在潛意識當中,比如一種未達成的愿望、一種無理由的迷信、缺失的群體歸屬感、因文化習慣被壓抑的需求、一種代表特定含義的儀式感、一種特別情感需求的渴望等等。那些未被表達出來的、未被滿足的、缺失的、不平衡的,才是用戶真真切切的需求。痛點就是用戶潛藏的未被滿足的欲望。捕捉到這些用戶的欲望,才能直擊要害,創造出補償或者滿足這一缺口的產品。
產品的功能當然重要,但產品與用戶之間的情感聯系也不可忽視。就像希區柯克的兩個劇本,“藍色劇本”完全是功能性的,滿足觀眾的理性的需求,“綠色劇本”則關注內容細節、情感主線等,關注觀眾的感受、情緒,滿足觀眾的感性需求。好的產品,應該是在理性(功能上)和感性(情感需求)上同時抓住用戶。許多不成功的產品忽視了用戶的情感需求,馬丁?林斯特龍正是善于從小數據中挖掘出用戶內心情感需求的專家,善于挖掘“綠色劇本”的內容。
產品的用戶都是活生生的人,要設計受歡迎的產品,首先要了解用戶個體。馬丁?林斯特龍提倡的高度個性化、深入化的人種學研究——小數據的研究,的確是挖掘潛在需求的好方法。《痛點:挖掘小數據滿足用戶需求》這本書,對于產品需求分析和產品設計,很有啟發。如果能夠將大數據和小數據的研究結合起來,互相補充,那一定能發揮更大作用。
2017.04.09霧凇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