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地鐵看視頻,還外放聲音,你怎么看?

各國各地的地鐵有差別嗎?有。其中最大的差別是,是安靜程度。有時在境外坐地鐵,會感覺全世界的手機都壞了一樣,基本沒有手機聲會響。

我算地鐵坐的比較少的人,原因是我上班的地方離我很近,基本是走路騎車就解決了。偶爾進城去,會坐下高大上的機場線,然后今天,我正在安靜的睡覺,就聽到我前排的人用手機在看視頻,還外放聲音。

恩,這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了,這次看到好像是球賽,前面幾次,最奇葩的是不知道是什么鬼哭狼嚎的神劇,晚上十點的地鐵車廂,全是神劇的聲音……我和同伴,默默的望了一眼,嘆了口氣。

大部分時候,中國人是含蓄的,很少會因為這樣,而能說出“請你安靜一些或請問你可以關掉外放嗎?”。然后一個車廂的人就是這樣隱忍著一個人的行為,不爽,但不知道怎么辦。

其實,在地鐵中之前還有個問題,就是地鐵禁止飲食。由于地鐵是全車空調,所以飲食會帶來很多問題,所以一般的地鐵是禁止飲食的。我關于這個認知是在香港的地鐵廣告認識到的。香港的地鐵有明確的標識:入閘后禁止飲食,如有違反者最高可罰款1000元。我就在香港地鐵見過大陸游客飲食的,我善意提醒她看標識后。她還是趕快收起來了。

目前,內地的地鐵,也基本會普及這個地鐵內禁止飲食的廣告,所以我感覺,這種狀況目前比公共汽車系統好多了。

可能,這種在公共交通系統飲食的習慣傳統,要追溯到中國的高速網絡還沒有很完善的時候,人們外出要經歷很長時間在路上,同時如果路上有飲食售賣也價格貴很多,所以,好多中國人養成了坐火車汽車前,要先買好泡面面包水等充饑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在這樣的背景下得到了默許,所以必須通過較長時間的宣傳教育才能扭轉。

如果地鐵車廂禁止飲食的規定,通過宣傳教育立法可以達成,那么這種外放聲音的聲音污染是否也可以通過立法宣傳教育來達成呢?

我在網上看過很多帖子,對這樣的行為都是以素質低來評價的,而素質其實和認知有很大關系。他們通常處在比較自我中心的轉態中,這樣的情況,他們不覺得,這對別人是種困擾,就像喜歡吃臭豆腐的人,以為全世界的人都該喜歡臭豆腐一樣的。

而通過立法宣傳后,一方面,他們的認知里知道了,這是影響他人的行為,另一方面,當它以條文規定的形式出現時,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也比較敢于制止這樣的行為。同時,其實如果真想看視頻,帶上耳機就能解決的事,也算沒有影響那些熱愛視頻人的權利了。

只是這樣未來的趨勢,是否也要立法,氣味的問題呢?比如涂了香水的不能進入地鐵,比如出汗嚴重不能進入地鐵。

公共空間,確實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