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提起揚聲器的時候總免不了談到“音染”。這是個不大好分辨清楚的詞匯,就像心理學上關于“噪音”的定義一樣——因人因事而異,或者說參考系不同,結果也不一樣。
生活中到處都是音染,比如你對著喇叭說話,或者第一次在電話里聽朋友的聲音,往往認不出來,就是因為揚聲器造成了音染。
嚴格意義上,音染包括各種對聲音的修飾與改動,比如超重低音系統,杜比降噪系統,環繞立體聲等,它其實是聲音的一種失真。
或者你可以稱為“污染”。但如果經過修飾與改動,聲音變得更好聽或更富于情感表現,那就是“好的”,被稱為(藝術)“渲染”。
于是就有了“高保真”與“低保真”。
這東西沒有好壞,只是但凡一件事,過度使用總令人膩歪,這是我一直不喜歡電子樂的原因——它令音樂冰冷而生硬,沒人味兒。
同樣我也不贊賞對照片過度后期,尤其是數碼暗房——那是一種污染而不是渲染。
我對照片的處理很簡單:調整曝光,加畫框。反差與顏色通道統統不動,因為不會。最近受朋友紅外相機與濾鏡的影響,想起自己還有一片中黃濾鏡,是用來拍黑白照片增強反差的,于是擰上鏡頭拍了一組彩色。
有人說天空中毒了
整體畫面會呈現一種綠調
其實膚色表現還好
只是世界迷離了許多
有時候根本看不出來加了濾鏡
要不是這片中黃濾鏡,這姑娘的上衣不會如此嬌艷,膚色也不會如此閃亮,周圍的環境也是干巴巴的
中黃濾鏡在彩色模式下最大的功勞,是抹去了世界的灰色,比如冰冷的水泥地面
它讓生活變得更異質
或許還增添了一份恬靜與味道
還有一點點畫意的厚重與柔和。這是之前的照片,它不是數碼暗房的產物,只是增加了一片濾鏡,否則何葉的綠灰調與水面的白亮將十分乏味
總之它似乎讓世界變得更融合
或者發生出另一種韻味,即:中毒調
短淺的使用經驗表明:中黃濾鏡用在彩色模式下,晴天效果較好,能提亮膚色且平衡空間的冷暖,陰雨天則容易造成某種“污染”。
? ———用這一生的影,追尋來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