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CC
29歲開始寫小說,怎么也算是大器晚成了吧。
更何況是從33歲開始跑步。
村上春樹的小說頹靡憂傷,充滿迷蒙和幻象。以為本人也是同樣的氣質,沒想到的是,這部類似傳記的文字,完全改變了我對他的印象。
自律、專注、嚴格和節制。感覺他就像一棵沒有長在豐饒肥沃之地的樹,扎根,汲取,一寸一寸地,長成了參天。
他描寫29歲那年突然決定寫小說的情景:“我還清晰地記得那晴朗的天空,剛剛回復了綠色的草坪的觸感,以及棒球發出的悅耳聲響。在那一刻,有什么東西靜靜地從天空中飄然落下,我明白無誤地接受了它。”
人生中有很多這樣的時刻吧,有個念頭冒上來,你心一動,人就怔在那里,周圍的鏡像立刻失色失聲,你仿佛得到了個什么啟示,心不能言,卻一下子澄明通透。
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把這樣的啟示生生浪費了?;剡^頭,繼續哼哼哈哈,握手微笑,勞頓蒼忙,寂寞熱鬧。
第一部小說《尋羊冒險記》之后,他開始想要專職寫作。當時,他還在經營酒吧,經過開始的千辛萬苦后,酒吧已有起色,把什么都投給寫作,是孤注一擲的一場豪賭,很可能窮困潦倒,像很多寫作的人那樣。而經營酒吧,已經吃喝不愁了,繼續下去,應該會招財進寶。
他反省,說,“別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靈卻無法蒙混過關?!?/p>
有人勸他,可以把酒吧交給別人打理,自己躲起來寫作。他沒有接受?!盁o論做什么事兒,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則不得安心。將店鋪隨意交托給某個人,自己躲到別處去寫小說,這種討巧的事情我做不來。”
于是,他關了酒吧。
于是,剩下的時間,他寫作,一字一字;他跑步,一步一步。
其實,寫作這件事,有很多的隱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他們說,寫作如舞蹈,寫作如蹦極,寫作如擺渡,寫作如旅行,寫作如做愛。
在他這里,寫作,就是跑步。
跑步是恰合他性格的一個表達,是他個人心性、情致的紋理,讓跑步和他的寫作,有了很多共通之處,可以融合在一起,可以共處。
比如,他喜愛獨處,表達得準確一點,他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就像跑步這種行為,不需要競技對手,完全是一個人的事情,是向內向心的事情,也是自然而活力的事情。等同于寫作。
比如,提到作家究竟該健康地活著還是頹廢地活,他說,世俗的觀點都是“藝術家=不健康、頹廢者”,(比如,搞藝術的都是長頭發,大胡子,臟兮兮),而看到一個作家過再正常不過的日子,別人會懷疑他到底是不是真的作家。他說,“寫小說乃是不健康的營生,如欲處理不健康的東西,人們就必須盡量健康。這就是我的命題。甚至說,連不健全的靈魂也需要健全的肉體。”所以,他長跑,他不抽煙,他晚上十點睡早上五點起,他的體力可以戰勝寫作的毒素。
比如,他寫到一次跑完馬拉松后的情景:“我終于坐在了地面上,用毛巾擦汗,盡興地喝水。解開跑鞋的鞋帶,在周遭一片蒼忙暮色中,精心地做腳腕舒展運動……這是一個人的喜悅。體內那仿佛牢固的結扣的東西,正在一點點解開。”那種喜悅和類似于成就感的內心情致,也如同寫完長篇,擱筆,輕吐一口氣。呼。
寫作,跟跑步,都成了他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