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各國的標準教育模式,是我們已經以為天經地義的幾個基本要素:
1.早上七八點鐘走進教學樓;
2.在長達40-60分鐘的課程中全程坐著聽課,在課堂上,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
3.穿插在課程之間的有午餐以及體育課的時間;
4.放學后,學生回家做作業。
在標準化課程表的禁錮下,原本浩瀚而美不勝收的人類思想領域被人為地切割成了一塊塊,一塊塊便于管理的部分,并被稱為”學科”。同樣,原本行云流水、融會、融會貫通的概念被分成了成了一個個單獨的”課程單元”。
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造力、充滿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導的終身學習者,需他們有能力提出新穎的想法并付諸實施,不幸的是,普魯士教育體的目標與這一社會需求恰恰相反。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異常美妙的多樣性與細微差別,而正是這些多樣性性與細差別讓人們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賦方面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