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8

你太把他當回事,他才傷得了你

2017-04-17 風墟 武志紅

來自武志紅

我曾是個非常在意別人對我的評價和看法的人。

這一點一直令我苦惱,我也一直極力想擺脫。

但到后來,不管怎么嘗試,卻都只令我變得愈發敏感、愈發在意別人。

通過不斷地摸索,直到兩年前,我才徹底的擺脫了“別人的看法”的影響。

在這里,將我的經驗分享給你。

小時候,我的父母總會以一些很嚴苛的標準來要求我,他們總是告訴我:你還不夠好,你還不夠優秀。

他們也很少會夸贊我,給予我正面的評價,總是會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

這就造成了我從小以來一直都是:以“別人的評判標準”來看待自己,試圖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別人對我的贊同或否定,都會對我的情緒造成很大的影響。

? 我不知道、也不會去表達自己的需求。

? 在某種程度上,我還會有一些討好別人的傾向。

后來踏入咨詢行業,接觸了很多同樣“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的人,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

童年時,總是被父母或撫養者要求成為他們所期待的人。

這一點,是導致我們總是會過度在意別人看法的根本原因。

我們和父母的相處模式幾乎是造就我們未來的一切認知、行為模式的模板。但也要意識到,這只是一個模板而已。

在我們今后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和別人的相處與互動,令我們的這些認知和行為獲得了反饋和強化。由此,“在意別人的看法”才真正內化為我們的一個“基本習慣”與“核心信念”。

隨著心理學的發展與迅速普及,許多心理學的概念被大眾所熟知,而很多概念在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被夸大和絕對了。「原生家庭」這個詞就是其中之一。

人類的歸因傾向就是習慣于在根源處尋找答案,所以,「原生家庭」這個詞就幾乎成了公認的心理病癥的根本原因。

但實際上我們必須意識到,童年經歷只是導致我們的問題的一個“觸發因素”、而不是全部的原因。

事實上,我們成長過程中對于童年行為與認知模式的強化和重復,才是導致我們問題的主要因素。

“在小的時候會被父母要求成為他們所期待的人”,有這樣童年經歷的人并不在少數。但還有很多人,雖有同樣的經歷,卻沒有成為“過度在意別人看法”的人。

這說明了什么?

原生家庭的確令我們在一開始產生了這些問題,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完全是有機會、也能夠擺脫我們的這種認知模式的。

比如,你擁有了一群接納你的伙伴;你在學校里成績很好,不斷地從別人那里獲得正向反饋,從而形成了“無條件自尊”;

你力氣很大,班里的同學都很怕你......

這些都是有可能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的外因。

另一方面,即使你已經清清楚楚、完完整整的知道了你童年時和你父母的相處方式,你明確了解了你父母對你的哪些做法令你這樣在意別人的看法。

但是,然后呢?

如果你想徹底改變這個問題,還是要從你現在的認知與行為模式入手。

只有把你的認知與行為習慣改變了,問題才能夠解決。

并且甚至是,我們只需要把你的認知行為習慣改變了,即便我們不知道原因,你依舊能夠“完全擺脫”這個問題對你的困擾。

所以說了這么多,是要你理解什么?

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于過去,歸結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導致你現在問題的觸發因素,但也只是一個觸發因素,僅此而已。

有非常多的人會把所有的問題都推給原生家庭,并痛心疾首地說:我真的很痛苦。但我沒辦法改變,因為我沒辦法選擇自己的父母。

“父母不能選擇”這句話的另一面是:“父母不能放棄”。你還存在著改造父母的幻想。

把問題完全歸結于原生家庭的好處在于:你可以說所有的錯誤都是父母造成的。

這樣,你就能繼續逃避自己的責任和你應該去面對的問題。

這樣,你就能變得很“輕松”了。

我們必須意識到:去追究是誰的錯、追究什么原因,這對我們的問題的解決,并沒有任何的用處。

我們要做的只是:針對問題,尋找解決辦法,然后做出改變。問題就解決了。

如果你只會痛苦的哭訴“我好難過”而什么都不做,這才是導致你不斷地被問題影響的根本原因。

在明確了唯有付出行動才能解決問題這個前提之后,我們來看一看導致你過度在意別人看法的「直接原因」。這些直接原因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關鍵。

害怕得罪別人

one,毋庸置疑,這是任何一個“過度在意別人看法”的人的核心信念。

你害怕和別人起沖突,

你害怕別人對你發火,

你害怕別人冷落你,

你害怕別人拋棄你。

而這一切害怕的本質,都是對于「死亡危險」的恐懼。

這種恐懼來自于我們問題的觸發因素:父母要求我們成為他們期待的人。在童年時期,父母是我們能夠生存下去的唯一保障,得不到父母的認可,無法滿足父母的期待,這就意味著我們有被他們拋棄的風險。

對于兒童來說,被父母拋棄,就意味著死亡。

對于這種死亡風險的恐懼,促使著我們不得不去試圖滿足父母的期待。

自卑

two

導致自卑的原因多種多樣。自卑的人基本都會過度的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所以,自卑和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這兩者,是一個“交叉作用”的關系。

敏感

three

“敏感”意味著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受傷,容易多想。

將自己與別人對比

four

只要你將自己和別人對比,就必然會對你造成傷害。

“不停地令自己變強,不停的令自己變得完美,從而能在將自己與別人對比的時候勝過對方”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

不管你變得多強大,不管你變得多好,這個世界上絕對還是會存在著比你更好的人。

這也就意味著,你總會有不如人的地方,你總是會受到挫敗。

所以最根本的是:一開始就要意識到,你根本沒有絲毫拿自己與別人比較的“必要性”。

放棄了對比,也就沒有了痛苦。

不能接納自我

five

人的自尊有三種模式。

一種是「依賴性自尊」,即:依靠別人的評判標準來看待自己。

在得到別人的贊美與認同時,會非常開心;

在被別人否定和拒絕時,會極度低落。

“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的人是屬于此類。

第二種是「獨立性自尊」,即:不再依靠外在的評判標準、而完全遵照自己的標準和要求來看待自己。

不過,獨立性自尊的人在有些時候,也會因給自己制定了太高的標準而產生挫敗。

第三種是「無條件自尊」,即:不需要任何評判標準,不需要任何的條件,完全的尊重和接納自己。

只有這種自尊,才是真正的自尊。

有條件的自尊本質上,只是在玩“找到一個標準,滿足這個標準”從而自我安慰的把戲罷了。

一個不能接納自己的人,是無法從自身內部獲得支撐的,所以才不得不轉向外界尋求認同和力量。

試圖成為別人

six

人人都有一個「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差距,是導致非常多的神經癥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

不論是我們的文化、還是父母和長輩的教誨,都在教我們成為一個“別人”。

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們:做你自己就好。

試圖去成為“別人”,試圖變得“更好”“更完美”“更有錢”“和更多的異性發生關系”這些是驅使很多人存活著的動力。

但這些本質上,只不過是滿足了你的一種虛假的幻想而已。

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終其一生都活在這種幻想里。一輩子都是在為了外界的評判標準而活。

可以說,他們為了成為“別人”而浪費了屬于“自己”的一生。

以上這六個直接原因,只要你能徹底將其中的一個問題解決,那么,你基本上就能夠不再去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了。

但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你想解決自己的問題,其實是非常難的。

你沒有目標,也沒有方法。你可能也沒有執行力,很難堅持下去。

在這里,我將我這些年所有的經驗和思考全部分享出來。

我會從所有的角度,全方位的幫你建立起一個自信、自尊、自愛的核心信念。如果你能夠將以下這些信念內化,那么你不需要做很多,就能夠逐漸的改變自己的問題。

你所需要做的,是將以下的這部分內容每天晚上看一遍,直到你徹底理解為止。

而等你理解了,問題自然而然也就解決了。

Part 1 ?: ?別人沒那么在乎你,也沒那么關心你。

雖然在文字的表述上是“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其實,這本質上指的是“過度的自我關注”。

也就是說,問題的實質根本不在于「別人怎么看你」,而是你自己「將別人對你的看法看的太重要,將別人對你的看法所導致的后果看的太重要」。

實際上,你必須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并沒有多少人在關注你,也并沒有多少人對你有什么“看法”。

你想一想,你對別人又有多少的看法呢?

即便是你對某個人有些看法,但這個看法又能持續多久?那么,你的看法又會對別人造成什么影響?

根本就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影響!

假如說產生了什么影響,那根本的原因也是因為那個人“在意”你的想法,所以,他才會有所應對。

反過來在你身上也是同理。

別人對你的看法本身,僅僅是一種「非實質性」的影響。

所以你看:

你因為害怕別人的看法所造成的影響 —— 所以你才會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

而如果你不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 —— 那么,別人對你的看法就不會對你造成什么影響。

明白了嗎?

看法始終只是看法而已。

而如果你說:那別人罵我是傻X怎么辦?

別人欺負我怎么辦?

別人排擠我怎么辦?

這就是關乎你“懦弱”的問題了。

別人對你產生實質傷害的時候,這就已經不再是“別人對你的看法”的問題范疇內。

你要做的是:捍衛自己的權利,去反抗欺負你的人。或者,在的確是你很傻X的時候,改掉你的那些愚蠢的做法。

要知道: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的對立面是不在意別人的看法,而不是「徹底的、絕對的、完全拒絕別人的看法」 。

“不在意”只是意味著,你不會被別人的看法影響,也不會被別人的看法傷害。但你仍然會正視、面對,并且接受別人對你的看法。

假如是因為,你在宿舍隨地大小便這種過度的行為,而導致了別人對你的不滿。

那么你要做的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而不是無視別人的看法。

所以,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你要能夠在客觀的層面上分清楚“你的行為是否對別人造成了傷害或者影響”。

如果不違背法律和最基本的道德,也沒有傷害或影響到他人,那么,你就可以無視別人的看法。

Part 2 ?: ?對于你而言,在這個世上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別人和別人的看法,都不重要。

每一次,當我告訴我的來訪者們“他們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時,幾乎無一例外他們都會回答我:

“這樣也太自私了吧?”

“可是我父母生養我很不容易啊!”

“那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哎!”

“可是我真的很愛我的男朋友啊!”

每當我聽到這樣的回答時,我都會忍不住在心底心疼這些人一把 —— 看看「社會意識」已經把這些人傷害到什么地步了!

他們竟然完全沒有“自愛自尊”的意識。

在我們的社會環境中,始終在強調集體主義、強調助人為樂、強調要為別人考慮。

我們將“為自己的立場考慮、表達和滿足自己的需求”定義為“自私”。

并且,整個社會都在或明或暗的對自私持「批判性」態度。

這就和“為什么太懂事的孩子長大了往往不幸福”的原因一樣。

一個人如果沒有勇敢的、坦然的滿足自己的“自私”的心態,而只會一味的照顧和滿足別人的感受,那么,他將永遠不可能獲得幸福。

因為「快樂」的本質,就是對自身欲望和需求的滿足。

你必須將“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你的整個人生基調才可能是幸福的。

如果你時刻想著別人,時刻去迎合、滿足別人,你的需求和欲望就會被長期的壓抑,久而久之,你就會忘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忘了自己喜歡什么。

這個時候的你,本質上就和行尸走肉相差無幾了。

無論是誰,他活在這世上,首先是“為了他自己”。

你的一生中,將會有無數人隨意向你發表他們對你的看法。

他們對你的看法重要嗎?

事實上,一點兒都不重要。

現在你身邊的絕大多數人,都可能會在三年、五年后消失。對于你而言,這些人只不過是你生命中的一些過客而已。

所以,你有什么必要去奉承和討好這些對于你一點兒都不重要的人?你有什么必要去在意這些過客們的看法呢?

你這時候可能會想:但我的摯友/老公會陪我一輩子,他們于我而言是很重要的人呀!

沒有錯,這些人的確對你很重要。

但“重要”這個性質本身,和你“要犧牲自己去迎合別人”之間,沒有絲毫關聯。

這個人對于你很重要,但你沒有必要“喪失自尊”的去迎合他。

更何況你也清楚,你和這些“重要”的人也許要共同陪伴一輩子。難道,你愿意一輩子都委屈自己、去迎合他嗎?

從最根本的層面上來講,別人根本一點兒都不重要,你活著本身,就是為了你自己。

如果你不能夠“為了自己而活”,那么你這一生,就相當于是枉過了。

請永遠記住:只有為了你自己而活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我可以告訴你的是:你完全有權利自私,你也天經地義的應該把自己放在首位。

如果你選擇尊重自己,不過度在意別人,你會活得輕松快樂很多。

如果你繼續去迎合別人,繼續去在別人面前“表演”,繼續去試圖成為一個別人所期待的人,你就會繼續現在的這種痛苦。

Part 3 ?: ?把你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要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有太多太多的人不會、也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

這一點,是造成許多人非常痛苦的原因。

即使在他們無比憤怒的時候,面對著傷害他們的人,卻無法罵出哪怕一句臟話,無法攻擊對方一下,無法表露出哪怕一丁點兒帶有攻擊性的情緒。

他們仿佛天生就被訓練的會去“理解別人的立場”,會去“照顧別人的感受”。

但是你想一想,又有誰理解了你的立場,誰照顧了你的感受呢?

你并沒有任何的必要,去在意別人的想法和感受。

你委屈地反駁:“但是有很多社會潛移默化的規則、有別人會評價我......”

問題是,這些規則和評判對于別人而言,也是一樣存在的啊。

為什么他們就不會這么在意社會規則和別人的眼光呢?

歸根結底,還是在于你給自己套上了枷鎖。

你給了自己太多的限制。

你不敢去邁出那一步。

你把別人的眼光和評價看的太過重要了。

只需要嘗試一次。

只需要嘗試一次不去在意別人的看法。

只需要嘗試一次滿足你自己的需求。

只需要一次,當別人惹惱了你時,你罵出一句“你給我滾”。

只需要一次,當你父母要求你滿足他們的期待時,你堅定的告訴他們:我自己的未來我自己做主。

只需要這一次,你試試看,自己會不會死,天會不會塌下來,你所幻想的那些恐怖究竟存不存在。

或者,即便是你朋友愣住、也和你生氣了;

你父母恨鐵不成鋼,說你“太不懂事”。

那又怎樣呢?

所以,為什么就不能夠和他們爭吵?

為什么就不能堅持你自己的想法?

為什么一旦別人反對,你就要馬上按照別人說的去做?

“我說了,他們不讓”

“可是他們不理解我”

“我說不過他們”

......

如果你因為這種理由而不能堅持自己的做法,我只能說:

你的一切痛苦,完全是自作自受。

你自己的決定,別人讓或者不讓,別人理解或者不理解,別人說的多么有理,這和你有什么關系?

我問你,別人不讓你吃好吃的,別人不讓你去做你想做的工作,別人要你懂事不能起沖突,憑什么?

別人有什么資格控制你?

或者說,你為什么要按照別人對你的要求去過自己的人生?

他不理解就不理解,他說的有理就讓他有理,他不接受就讓他不接受。

你自己的決定,關別人屁事?

Part 4 ?: ?不要害怕得罪別人。

我知道看到這里很多人會擔心:但我要是真得罪了別人,那怎么辦?

你要意識到:「不害怕得罪別人」,并不意味著「你要刻意去得罪別人」。

“不害怕”只是說,即便發生了沖突,你也會去面對這個沖突。

即便別人不開心,那就讓他不開心去。

而并非刻意找茬,刻意去得罪別人。

對于現在的你而言:

你會因為害怕得罪別人而小心翼翼注意自己的言行,

會為了和別人不起沖突而壓抑自己,

會為了不讓別人對你產生不好的看法、而去為別人的錯誤負責。

而“不害怕”,只是讓你放松下來,回到正常人的程度。

不故意惹事,但如果出現了沖突,就事論事:

是你的錯誤,你承擔;

不是你的錯誤,就絕對不會去忍受。

所以,雖然在語言的表述上是:不要害怕得罪別人。而本質其實是:能夠就事論事的分清問題的邊界。

Part 5 ?: ? 放棄“成為更好的人”“努力變得更優秀”的這種幻想。

好的,壞的,對的,錯的,這些都不重要。

你想要的,才是最重要的。

沒錯,我在建議你放棄變得更好、放棄努力、放棄變優秀。

而且,試圖變得更好,試圖變得更優秀,試圖變得更成功的這種信念,是導致你“痛苦”和“不幸福”的一個很重要的根源。

整個社會都在推崇和鼓勵你要去努力,要變得更好。

于是,你開始對自己不滿意。

你開始討厭自己,開始強烈的不能接納自己。

于你開始自我否定,開始去追逐社會規定的那些優秀的定義,開始試圖去迎合別人的看法。

你因此變得很焦慮。你被“對自己的不滿”鞭笞著不斷地向前走。

你以為,只要達成那些目標,你就圓滿了。

但是,這一刻卻始終不能到來。

而你,一直被“焦慮感”控制。

你變得越來越著急。你覺得,必須盡快到達那個終點。只有到達那兒,你才能不這么焦慮。

這種著急和焦慮會令你變得越來越浮躁。你發現,自己離那些目標越來越遠。

而有那么一些人,即便僥幸到達了他以為的“終點”,但那一刻,他卻并沒有體會到想象中的喜悅。焦慮與痛苦還是如影隨形。

而他此時所體會到的,很可能只是一種無邊的空虛。

所以你有沒有想過:追求外界的標準,追求別人的認可與贊同,追求變得所謂的“更優秀”,其實一開始就是一條會「傷害你」的道路呢?

馬斯洛提出人有五種需求,最高層的需求叫做「自我實現」。

這個「自我實現」指的就是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完成“你自己”的使命感、追求“你自己”存在的意義。

而你一直在試圖滿足“外在”的標準,這和你的本能需求無疑是背道而馳的。

真正的進步與提升,是你基于“接納自我”的基礎上,去完成你的目標、滿足你的需求。

你只是想做這件事情。

僅此而已。

就像,你吃一份你喜歡的冰淇淋,畫一幅你想畫的花,追一個你愛上的姑娘一樣,這都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并非為了達到一個怎樣的標準,能夠給自己貼上一個“優秀”或“厲害”的標簽。

你不會充滿焦慮,不停地催促自己。

你會完全的放松,不疾不徐的按照你的節奏去做事、去生活。

成為“你自己”,而不是成為“優秀或卓越”,這才是自我實現的涵義,這也是你存活這一世的根本意義。

我相信看到這里,你的認知層面已經受到了一定的沖擊。

但抱歉,你的“核心信念”的改變,也僅僅只是停留在「認知」的層面上。

可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對于你要在「行動」層面上做出的改變,我給出你如下的建議:

Step 1 ?: ? 將你所在意的“別人對你的看法”記錄下來,然后,嘗試著去做出“不被別人的看法所影響”的行動。

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這本身是一個意識層面的問題。

別人對你有看法,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你改變不了。

你很在意別人的想法,這對于你的意識而言,也是一個客觀存在,我們短時間內可能一時無法將其消除。

但是你可以控制的是你自己的「行為」。

你要做的就是:即便你的意識層面很在意別人的看法,但你的行動層面依然能夠不受其影響。

比如說,小趙認為你扎丸子頭不好看。你以往的做法是就不扎丸子頭了。而你接下來要練習的就是:繼續扎丸子頭。

我知道對你來說很難。

但克服這個困難本身,就是你成長的過程。

你要做的本來就是:要去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而不是把這些“心理障礙和困難”當成你不去做事情的理由。

你要記得,你不做某件事的理由只有兩個:一個是不可能完成,一個是你不想做。

困難不在這兩者之內。

當你嘗試著克服一次這種不敢扎丸子頭的恐懼時,你就已經是在克服“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這個問題了。

Step 2 ?: ? 嘗試著與別人起最少三次的沖突,并絕對的堅持你自己的決定,而不被別人說服。

絕大多數的人看到這個練習都會本能的抗拒,而不去做。

但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只要是能做去嘗試這個練習的人,就一定能擺脫“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的問題。

Step 3 ?: ? 嘗試表達出自己的需求與感受。

“我沒有時間幫你”

“如果你不能夠像一個朋友一樣尊重我,那我也沒有必要去尊重你”

“在我小時候你們傷害了我很多,所以不要再繼續試圖控制我,我不要再去任由你們擺布,今后我要過自己的生活”

“不”

是不是有好多類似于這樣的話在你的心中憋了好久了?但每次總是非常難以說出口?

其實,你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或者說,最起碼你肯定知道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

你只是難以拒絕,不敢拒絕,也不會拒絕罷了。

那么你接下來要練習的就是:把這些你以往不敢說的話痛快的說出來。

你要做的是不再委屈自己,不再去照顧和體諒別人,不再被別人所控制。明確你的界限,捍衛你自己的立場。

將你自己先保護好。

很多人說,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但是,只有你堅定地拒絕那些你不想要的,你才能夠堅定維護好那些你自己所想要的。

尋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追求自我實現,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你可以先從拒絕自己不想要的開始做起。拒絕的多了,那些你想要的,也就會慢慢的明晰。

《明朝那些事兒》這么寫道:

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這句話對我的影響一直重大而深刻。

在許多年的生存、工作、交際、追逐、選擇的過程中,它始終在提醒著我:

你活著是為了你自己,你對于自己負有完全的責任。金錢也好,名聲也好,地位也好,這些都會誘惑和吸引著你的“社會我”。但你不是社會的奴隸,你也不是社會的工具,你更不是社會的一個零件。

歸根結底,活著就是三個字:

做自己。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輪播的實現原理 輪播是把圖片浮動水平排列。 然后設置一個視窗,大小等于一張圖片。 視窗的overflow設置為hi...
    輝夜乀閱讀 270評論 0 0
  • 放棄不代表屈服,而是換種方式活 堅持不代表堅強,更多時候是糾纏 執念,太累了,真的走不動了 我想放棄了,換種方式,...
    鳳鳴少女閱讀 196評論 0 3
  • 從柏林到阿姆斯特丹的一路上,風景秀麗。特別是到達荷蘭境內之后,遠遠看到小河兩邊樹木茂盛,草地上有牛在悠閑地吃草,我...
    格列柯南閱讀 968評論 0 2
  • 一、今天早晨醒來,屋外小雨淅淅。一會兒雨停了,查了下空氣質量,優,可以去跑步。謝謝,謝謝,謝謝! 二、南大的操場上...
    ZZY710910閱讀 132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