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我到咖啡館附近了,現(xiàn)在怎么走?”
“你現(xiàn)在在什么位置?”
“額......在一個十字路口。”
“你邊上有什么建筑?”
“額......前面有一幢灰色的大樓。”
“好,你現(xiàn)在過了紅綠燈往南走。”
“額......南邊是哪邊?”
“我要去同鑼鼓巷。”
“現(xiàn)在開始導航,直行,經(jīng)過200米在星星路左轉(zhuǎn)。”
“直行?往前還是往后?是在這條路上走嗎?還是要先右轉(zhuǎn)再直行?”
“我找不到路了!”
“怎么會?導航開了嗎?”
“開了,看不懂。”
“按著箭頭指示往前走就行了。”
“不行,還是看不懂。”
“......你站著,我來找你。”
以上類似的對話,我,說了不下十次。
對,我就是那個分不清東南西北,前后左右,甚至連導航都看不懂的路癡。
如果路癡也有分等級的話,我大概是五星級,最高的級別。
只要我去到一個新的地方,咖啡館,服裝店,朋友家,公交車站,只要我是走路去的,我確定一定以及肯定會迷路。
有人也許會說,你傻啊,用個導航就不會了呀。
我曾經(jīng)也天真地這么以為,直到我嘗試了N次都以失敗告終以后,我終于發(fā)現(xiàn),導航對我而言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它總是把我引入迷宮之中,讓我愈加找不著北。
讓我來舉一個新鮮的例子。
事情發(fā)生在上周末。約了去朋友的新家玩耍,我特別開心。好不容易在友人微信語音的指導下找到了公交站牌,也坐到了指定的站點,我歡喜地打開了朋友給我發(fā)的定位,緊接著轉(zhuǎn)到了百度地圖,然后噩夢開始了。
地圖上顯示我離目的地需要步行12分鐘,或者公交再往前坐兩站然后步行七百米。我選擇了后者第二次坐上公交車,兩站過后,下了車打開導航,又顯示我離目的地需要步行12分鐘,我一下懵了,趕緊向友人微信救助,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我還得再坐回去兩站。到了之后我便過馬路走到了對面第一次下車的站牌,開始重新導航,走著走著覺得不對勁,導航上顯示的路線需要繞一個大圈,于是我只好又往回走退到第一次下車的地方,向朋友打電話求助。當朋友電話里告訴我需要過馬路到對面的站牌時我的內(nèi)心是奔潰的。最后我花了差不多一個小時終于找到了原本十分鐘能找到的路。
這是一個極其啰嗦的例子,也是發(fā)生在杭州的故事。身為一個五星級路癡,我還特別討厭杭州在某些地段不設斑馬線取而代之的是我的另一個噩夢——地下通道,尤其是四通八達的那一種。我要去的地方明明就在馬路對面啊,我望著它,它也望著我,可是只要一進了地下通道,我永遠無法在第一時間找到正確的出口。
那個時候,我體會到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句話的深切含義。
這樣令人抓狂的找路的故事已經(jīng)在我身上上演了無數(shù)次。無論是在我熟悉的城市,還是陌生的地方,只要我一個人站在馬路邊,手里拿著電子導航,我就能預感,自己大概是找不到路的方向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為奔潰的一次迷路經(jīng)歷發(fā)生在去年年末。
彼時我一個人到北京旅游,入住了一家位于胡同深處的青年旅舍。北京的胡同,去過的人多少都能知道隨便一個口子都能進也能出,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就是字面上這意思。我呢,清楚地記得自己每次出來和回去的路都不一樣。出來相對容易一些,大白天的,左轉(zhuǎn)右拐隨便串總能找到通往大馬路的出口。大晚上回去的時候可不是這么回事了。我住了三天,每天晚上都找不到路回去,前兩天還好,在胡同里轉(zhuǎn)轉(zhuǎn)悠悠半小時總算是找著了。到了第三天晚上,死活找不到地方,偏偏手機又沒有電了,哪條胡同記不得,門牌號也沒有,胡同里連個問路的人也沒有,眼淚唰地一下就出來了。雖然最后找到了地方,但是胡同給我的陰影也算是留下了。
因此,不僅是對導航儀,我對自己認路的零技能也感到絕望。
如果把我和目的地比作一對戀人,那中間的路便是牛郎織女相會的鵲橋,輕易不能實現(xiàn)。
這世界大概有和我一樣路癡的人。如果兩個路癡走在一起,結(jié)局未必比一個人好。
所以每回和朋友一起出門的時候,我總會搶先告訴對方我是一個路癡然后期待對方說出沒事我認得路或者我知道怎么走的時刻,那絕對會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場景。
如果找路不是這般費勁,我想我會更喜歡把自己丟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漫步街頭,去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