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歌》是《紅樓夢》的第一回中,甄士隱在愛女丟失,家遭火災,投親不淑,諸多失意,急憤怨痛,貧病交攻的情形之下 ,“可巧這日拄了拐杖到街前散散心時,忽見那邊來了一個跛足道人,瘋癲落脫,麻屣鶉衣,口內(nèi)念著幾句言詞”,道是: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當時,甄士隱只聽見些“好”“了”“好”了“了”。那道人笑道:“你如果聽見‘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兒,便名《好了歌》。”
那甄士隱本就是讀書人,具有慧根,聞聽此言,心中頓悟,當即賦詩解注: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jié)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甚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紗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之后,竟不回家,搶過道士肩上的褡褳,同了瘋道人飄飄而去。
從宗教的角度來看,這首《好了歌》宣揚了一種冷靜觀照人生的現(xiàn)實主義思想。人生在世,建功立業(yè),發(fā)財致富,貪戀妻妾,顧念兒孫,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覺悟”的緣故。
也就是說只有徹底的“了”,才是徹底的“好”。
《好了歌》貌似消極,實際是對于人生百態(tài)的真實寫照,只是太多人被欲望蒙蔽了雙眼,他們只希望看到熱鬧光鮮的一面,不愿意看到人生的全部真相而已。
作者曹雪芹出身豪門貴胄,自幼在這“秦淮風月”之地的“繁華錦繡”之鄉(xiāng)生活中長大。他的感情是十分復雜的。他傾注一腔心血,虛構(gòu)了大觀園那樣一個如詩如畫的環(huán)境,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純潔的少女形象,描繪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見,作者是多么懂得生活,有著多么高雅的生活和審美情趣呀!
這首《好了歌》,是對作者所面臨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冷靜觀照,盡管是一種看似消極的批判,實際上有它的真正價值及深意。如果不親身經(jīng)歷的話,不會說的這么深刻和全面。作者出身于一個上層的封建世家,親身經(jīng)歷了這個階級的腐朽、墮落,親身體驗了貴族階級由興盛到衰敗的苦痛,積淀了半生的思索,《好了歌》便是分析最好的注解。
他借助瘋道人的口和甄士隱的解注 道出了半生所思,所感。
這首《好了歌》及其解注,在全書開頭造成一種“忽榮忽枯、忽麗忽朽”(脂硯齋語)的詭異和險惡氣氛,也是對全書榮寧二府興衰際遇的一種概括和預示。為其后面的情節(jié)埋下了伏筆。
細心的讀者不難從《好了歌》和解注詩中,尋到書中大大小小諸多人物的宿命。天衣無縫,渾然天成。
透過這一首《好了歌》,讓我們靜觀這人生百態(tài),思考這百態(tài)人生……
我眼中的《紅樓夢》讀書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