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微博一篇爆款文章《26歲,月薪一萬,吃不起車厘子》,將車厘子成功推向C位。
最近過年,又因為車厘子引發(fā)了家庭矛盾,其實車厘子只是導火索,家庭矛盾的根源并非為它,而是另有原因。
偏向娘家人
莉莉遠嫁到了異地,一年到頭可能只能過年回去一次,這又過年了打算和老公帶著孩子回家過年了,莉莉開心的給家里采購了一些禮品,其中就有“車厘子”,老公看到后,便不高興的說:“一年到頭來也沒看到你給我爸我媽買些啥,這一回娘家了還真的是會買了,這么貴的東西我建議以后你還是別買了,我在外面掙錢也不容易,不是讓你這么揮霍的。”
莉莉生氣的對著老公說:“我爸我媽養(yǎng)育我二十幾年,他們什么都沒有,我就嫁到你家,給你生孩子當保姆,你現(xiàn)在說這些,我早都受夠你了。”
老公說:“那好啊,受夠了就離婚吧,你以為我多舍不得你。”
車厘子是小事,但是這樣的家庭因為長期的瑣碎事情堆積,在這一瞬間爆發(fā)了。
與婆家生活觀念不合
閨蜜欣欣過年回婆婆那里,想著給婆婆買一些好的東西回去,想著老兩口一輩子省吃儉用,什么也舍不得買。
到了婆婆家,婆婆看到“車厘子”的第一反應不是開心,而是臉瞬間陰沉下來,“你買這么貴的東西干啥,我兒子一年到頭來這么辛苦的掙錢,你看看你還挺會揮霍的,我看你柜子里的衣服和鞋也沒少買吧,還挺會享受生活的,你有考慮過我兒子辛苦么,也不知道上輩子我們做了什么,娶了你這么個兒媳。”
欣欣氣的說:“你覺得你兒子辛苦,你讓他不要跟我過了就行了。”
婆婆說:“早都想說了。”
車厘子引出了婆婆和兒媳生活觀念的不同,家庭的矛盾由此出現(xiàn)。
消費觀念差異
同事馬姐,前些年老公家里窮,并且孩子一直上學,生活過得很拮據(jù),現(xiàn)在家里條件好了,想著今年給家里置辦好點的年貨,其中就有“車厘子”。
馬姐的老公看到了,皺著眉頭說:“你怎么買怎么貴的東西,這過了一輩子什么是勤儉持家都不知道了,這后續(xù)花錢的地方還多著呢,你怎么這么奢侈。”
馬姐不高興了:“這就奢侈了?我跟你大半輩子了我什么時候敢買一件貴的衣服了,什么時候敢買個心儀的包了,我奢侈!你去看看別人過的什么日子。”
老公似乎被點到了死穴:“你是不是看不起我了,嫌我掙錢少了,你看別人好了,你去找別人啊。我是缺你吃缺你穿了。”
?“車厘子”過年不知道惹了多少人。但這跟它本身無關(guān)。家庭中瑣碎的事積少成多,當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fā)生質(zhì)變,本身觀念的不同,不愿意替對方著想,執(zhí)念就是自己對。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