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種桃道人)
1 、 詩語無常法,某字用于山則靈氣,用于水則仙氣,然吟山而用水意則敗也,所謂詩家語法各有道,然法有異,語有常。通俗一點說,詩人所言不能是外行話,學詩者必先習老杜,復習小李,先得詩法可出語,再得典故可用于事,而后學樂天用筆清淡,典在其中而不查典書也意通韻美。
? 詞者先習東坡運氣宇與章句,復學易安得細膩用于情理,然二詞公皆有其短,東坡氣語超凡甚過狂疏,易安言情別致繁于精密,習者須取其長,而后學白石張炎用意清空,因有東坡易安為啟蒙,清空疏密間有法,則詞人成矣。
? 至于格律原是死物,先出詩,后用韻,復而才是平仄。此洋洋數語,僅為余習詩悟道,不足掛目。
2 、心得一二:大凡詩成須多次修改方可定論。
? 第一步須先從“定意”上加以修正,看看其內容是否己經全部表達了詩人要表達之意。
? 其二是詩的合理性,既詩中用料是否是最合適、最恰當、最能借以說明問題的,也就是說要把“比”與“興”煉的最有說服力,在絕句中這點尤為突出。
? 其三是篩詞,既每一個辭匯是否最準確、所用之詞會不會使讀者“曲解人意”,辭與辭之間是不是“聲”“色”俱全,如未如意須在不害已定詩意的前題下修飾,但不能顧此失彼。
? 其四是煉字,所煉之字又往往須先從“副”“助”辭中著手,看看所用的這些“副”“助”辭,是否足能把意引活,把味勾出,以取得最佳效果。
? 其五是朗聲,一定要念出聲來,把詩多念幾遍,感其韻味,因為詩意已立,辭匯也煉就了,我們再從詩的形式上加以完善,使其達你自己認為的最佳境界。
3、狀熟爛之景,表平常之物,語不投奇,法不取巧,意不唯新,無色卻可生花,無聲又可裂竹,詩詞最高之境。
4、寫詩寶典
? 詩之五毋: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寧粗毋弱、寧僻毋俗、寧事毋典。
? 詩之四得:平淡者非淺俗。奇古者非怪僻。詠物莫窘于物象。說事莫拘于常理。
? 四深:詩有四深說:氣象氤氳、深于體會。意度盤礴、深于日常。聲律不滯、深于通達。用事不澀、深于典外。
? 二要:詩有二要說:要力全而不苦澀、要氣足而不怒張。
? 四離:詩有四離說:道情須離深僻。用史須離書氣。高逸須離迂遠。飛動須離輕浮。
? 六迷:詩者有六迷須忌:以虛誕為高古。以緩慢為淡泊。以詭怪為新奇。以錯用為獨善。以爛熟為隱約。以力弱為容易。
5、詩有三味短一不可。
? 一曰“意味”二曰“形味”三曰“韻味”。用意淺而澀者乃寡意味,章句層次不明故欠“形味”。語感差吟來澀口則欠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