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我的第一份工作”這個話題一開始不以為然,可仔細一回想又覺得針芒在背。我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我現在的工作,自己十年多的履職經歷完全是溫水煮青蛙的典型,一開始沒勇氣改變到現在的無力改變,寫下來興許能給要入職、或剛入職的年輕人一點提醒和啟發。
? ? ? 人生不是先苦后甜,就是先甜后苦
回想起來,從高考結束我基本就開始了好逸惡勞的生活,所以說這個教育制度害人呢,以為卯足了勁考上一所211,人生就可以完美謝幕,只留下身邊親友給你的鼓掌喝彩,原本繃著的弦一下子就垮了。誰尼瑪都沒來告訴我,人生的戰場才剛剛開始。
渾渾噩噩四年,忙著不務正業,到快畢業的時候,只知道自己實在不是繼續讀書考研的料,還是老實找工作吧。周圍都說“女孩子找個穩定的工作就好”,同學們艷羨的工作最高目標是“活少錢多離家近”,在這點上我絕對比別人理解和貫徹的更徹底。
秉承著高性價比、高穩定性的衡量標準和追求,開始了我的求職生涯。我規劃了兩條路,一是考公務員,二是進大型國企,恐怕現在的年輕人光想想就覺得無聊到死吧。為了考公務員,我買了輔導書和真題研究了一陣,可惜最終差了幾分。學的東西倒沒浪費,大型國企的筆試大同小異,最終順利進入一家金融業大型國企,讓我激動了好一陣。
人生到這里結束多好,現在回頭看看那已經是最巔峰,悲催!
其實大學是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最好階段,可以請教老師、學長姐相關經驗,可以多參加實習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也可以多學習、多閱讀增長自己的見識。而我,恰恰都浪費在玩樂上,以致毫無準備的投入社會,后來的事實證明,沒有準備沒有規劃的職業人生簡直慘不忍睹。
? ? ? ? 沒有成長只有消耗,就要轉換跑道
我如愿以償的進了一個大國企,又如愿以償的進了后臺部門,以為從此以后工作安穩、生活閑適、歲月靜好,然而一切并非如此。大國企的特點很明顯:等級森嚴、人際復雜、論資排輩,造成的影響主要有三點:
一是工作模式造就按部就班、言聽計從的工作機器。雖然現在各大國企都在努力轉型、創新,但還是存在很多工作機制上的劣根性。比如我之前的部門領導基本就是一言堂,他也鼓勵你創新、鼓勵你有想法,然而到最后一切還是他的思路,你自己努力了也是白搭。長此以往,思維便產生一種惰性,反正領導咋說就咋做,不用多想。
二是重匯報、輕實干的作風,讓人變得不踏實。朋友有時候問我,你具體工作都做些啥,我都不好意思回答,因為我工作的三分之二時間都在做ppt呢。當然這種作風主要源于上層領導,領導喜歡看匯報、看分析,直接導致了下面的工作方向。在這樣的單位,你更應該當個會講故事的人,而不是會干活的人。
三是人員復雜,背景黨扎堆,既無期盼也無危機。背景黨最多的地方恐怕就是政府機關和央企國企了吧,坐在辦公室里環顧左右,不是某局長的侄子就是某老總的女兒,深感無出頭之日。當然,好處是你也不用擔心被辭退,除非這么大的國企倒閉了,否則你再蒙混度日也無下崗危機。好與不好恐怕得你自己衡量,反正很容易活成一潭死水。
我也很多次萌生跳槽的念頭,但想到尚可以的薪水福利,便猶豫了。越拖延越難脫離,別人都在進步而我卻在貶值,特別是十年后,這種差距簡直猶如鴻溝。
? ? ? ? 比工作更糟的,是放棄提升自我
其實無論什么工作,即便再不堪,也不如自我放棄來的可怕。自工作開始便覺得捧得鐵飯碗,思維更是惰殆,從沒想過學習和提升自我的迫切。
在我的工作圈子中,也不乏做的出色的人,哪怕努力無法換來任何物質收益。我的同事s君,她每碰到一個項目,每做一個匯報材料,似乎都要跟自己作對,要求自己每次都要找到不同的分析視角,發現不同的問題。即便是常規的月度例會,她總是能結合新穎的分析方法,發現問題所在,而我們都習慣了更新下數字就交差。
仔細想想,其實她用來學習的一切時間和機會,我都放棄了。如果我們同時下崗,我想她很快就能找到一份新工作,并做的十分出色,而我可能很難適應新的崗位。
與外企的同學吃飯,聽他們討論統籌完成一個項目,和難纏的客戶談判周旋,解決危機難題,這種成熟獨立的職業人能力怎么看都是碾壓我的。至少因為成長帶來的自信,就醞釀出一種成功的氣場,讓我完全弱掉。
寫到這里,你可能要問我現在為啥還不跳槽,額。。。典型的道理我都懂,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唄。不過至少,不會再放任自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