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殷契粹編·序》曰:“卜辭契于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后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咸秀麗。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回環照應,井井有條。固亦間有草率急就者,多見于廩辛、康丁之世,然雖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絕不能為。技欲其精,則練之須熟,今世用筆墨者猶然,何況用刀骨耶?”
故事要從清代光緒年間一位鑒藏家、金石學家王懿榮的一場病說起。王懿榮得了一場瘧疾,醫藥久治不愈,一位醫術精湛的老中醫給他開了一劑藥方,其中有一味藥叫做“龍骨”。王懿榮仔細端詳著藥方,目光被兩個字吸引了——“龍骨”,難道是龍的骨頭?細想究竟不知是何物?
家人按照藥方從藥材店抓來中藥,在砂鍋里煎制。百思不得其解的王懿榮,剛想去看藥材時,仆人已經端著煎好的湯藥進來了。王懿榮因為未能如愿見著“龍骨”而感到非常遺憾,認真嚴肅的對仆人說到,“下次抓來藥,先拿給我看!”
然而,事實并不像王懿榮所想的那樣,即使看到抓來的藥也不能一睹“龍骨”,因為藥材在藥店里就已經搗碎了。無奈的王懿榮實在忍不住對“龍骨”的好奇心,決定親自前往藥材店看個清楚明白。
王懿榮看到所謂的“龍骨”不過是一片片不知名的骨頭,心下正在思忖著為何稱為“龍骨”呢?忽然發現有些骨片上有橫斜交錯的刻痕,再翻幾片,有些刻痕更加清晰可見,隱約中能夠感到這不是一般的劃痕,更像是某些文字。這便大大激發了他對“龍骨”一探究竟的決心。于是,將藥店中所有帶有刻痕的“龍骨”一收而盡,并多方打聽類似骨片的下落,大有傾囊盡收之意。
經過王懿榮的多方搜集和整理研究,他將收集的大大小小的骨片拼合到一起,仔細端詳竟像一塊完整的龜版,上面的刻痕也有規律的呈現出來。這使他忍不住的猜想,難道這是古代先民留下的文字?但令王懿榮感到可惜的是,他遍查古籍書目始終找不到關于這些文字的任何記錄。王懿榮意識到這些所謂的“龍骨”可能來自更早的時代。最終,他在《史記·龜策列傳》中找到了答案,原來這些骨片是商周時代的人用來占卜的,上面的文字是對占卜事件的記錄。
王懿榮對這些骨片上的文字解讀一經傳出,便引起整個學術界的轟動:標志著中國發現了比青銅銘文更為古老的文字。同時,學術界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河南安陽小屯村——那個盛產“龍骨”的村子,也是中華上古文明的集中地。
甲骨文是鐫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古老文字,是研究商周文化的原始材料。甲骨文的主要內容是商朝王室的占卜記錄。商朝迷信鬼神,凡事都要事先卜問。例如,天氣會不會下雨、作物收成如何、打獵能得多少、戰爭能否打勝、對哪些鬼神祭祀等等事件。那么,甲骨怎么用來占卜呢?先在龜甲或獸骨上鉆一個口,旁邊鑿一些橢圓形的槽;然后用炭火燒灼鉆口,由于受熱不均而形成不同的裂紋。貞人(負責占卜的人,相當于巫師)根據這些裂紋進行判斷吉兇,并將相應的文字刻在甲骨上,這便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甲骨文。
董作賓先生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準將甲骨文劃分五個時期。第一期,雄偉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文字起筆圓、收筆尖,雄勁豪放;第二期,整飭期:祖庚、祖甲,文字結構整齊,恪守成規;第三期,頹靡期:廩辛、康丁,文字錯亂參差,錯字數見不鮮;第四期,勁峭期:武乙、文丁,文字為挺拔有力;第五期,嚴整期:帝乙、帝辛,文字更加嚴謹,篇幅增長。甲骨上的文字排列是有規律可循的,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或從右至左,或從左至右。文字的外形是趨于縱向的,這也許是與骨片里的纖維走向有關,刻縱向的線要比橫向斬斷纖維更容易。
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知的中國最為古老的且具有系統性的成熟文字。自發現起對我國的文化事業產生重要影響,形成了一大批著名研究學者,如王懿榮、劉鶚、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唐蘭、陳夢家、容庚、于省吾等。對書法藝術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還形成了甲骨文書法,以甲骨文風格創作書法作品,極大的豐富了書法藝術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