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摘】
亞當斯密
? ? ? “這種本性就是憐憫或同情,就是當我們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時所產生的感情?!?/p>
? ? ? 同情心的強弱是隨著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而顯著變化的。
? ? ? 滿足自己的同情心,也是自私的一種表現。
正是因為同情心靠不住,人類才需要市場經濟的協助。
為什么非要市場經濟不可?
? ? ? 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慈善
? ? ? 人雖然自私,但都具有同情心。人的同情心是隨著人際關系親疏遠近變化的——離自己越遠的人,能喚起的同情心也越弱
? ? ? 每個人的愛心又只能波及極其有限的范圍,那么就只能靠市場的力量,才能抵消仁慈和愛心的脆弱和偏頗
? ? ? 人皆有同情心,而行善能滿足同情心
? ? ? 行善當然要講效果。但為什么行善的效率不能令人滿意:
? ? ? ? 行善往往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
? ? ? ? 行善過程中也存在著嚴重的“委托代理”問題
? ? ? ? 當地政府的管治
? ? ? ? 永久的和官辦的慈善體系會自動地制造貧困
? ? ? 解決之道:讓捐助者和行善者以自愿的民間方式結合,以相互競爭的方式來提高行善的效率,達到以有限資源最大程度地扶貧除弱的目標。
【思考】
同情心,也就是惻隱之心,這是人的本性,就是“當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時所產生的感情”。人世間倡導關愛,奉獻愛心,“人皆有同情心,而行善能滿足同情心”。
這是人人愿意去做的事情,但卻不是人人愿意始終持續去做的,究其原因,我認為大致有兩點。第一,因為“同情心的強弱是隨著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而顯著變化的——離自己越遠的人,能喚起的同情心也越弱”。這是人類普遍存在的規律,愛一直存在,總是會對自己比較親的人愿意付出多一點,隨著關系距離的拉長,自然所能輻射的范圍有限。所以,一味地依靠自身的同情心去行善,并不能有效地去把控或者激勵。
第二,行善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也許捐一次可以,但是如果想讓人持續地進行捐贈行為,周期性清楚的反饋必不可少。雖然有時明知這些所捐之物去了哪里并不知道,我們總是愿意去相信所捐去了我們所想的地方,至少是有了實際的幫助作用。一旦對此有了清晰的知曉,我們會覺得所捐變得有意義,由此觸發下一次的捐贈意向。
“正是因為同情心靠不住,人類才需要市場經濟的協助”。我們無法一廂情愿地讓每個人捐贈,以此來顯示表面的行善之舉。人會理性地去判斷,在整個市場經濟的作用下,“捐助者和行善者以自愿的民間方式結合,以相互競爭的方式來提高行善的效率,達到以有限資源最大程度地扶貧除弱的目標”,由此產生行善資源,用以幫助到需要的地方。
【行動】
就像我自己如果要捐什么東西,第一次的話,當然就去捐了。但若要持續地產生這個捐贈的動作,需要得到一定的反饋,至少要讓我相信,我所捐的東西是真正落到實處的,由此逐漸形成了信任感,愿意并放心將金錢投入。
并且,如果是我自己主動結對子幫助的話,主動性會提高很多,因為那個被捐助對象和自己是一對一的狀態,至少是認識的,也就自然越過了非認識狀態,達到主動持續的捐贈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