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聽過《金瓶梅》是因為它的“色”,我也是。但很奇怪的是,它并沒有因為“色”這個噱頭而廣為流傳,反而被人屏蔽。它不像其他書可以隨隨便便找來翻閱,它需要你花費一定的心思與目的去找尋,而把這樣的精力花費在一本“黃書”身上顯然是不值當的。
如果只想滿足性欲,人們更愿意在A站上找資源,它更符合“性欲”來的快去的快的特點;
如果談文學,人們更愿意讀詩禮簪纓之族的《紅樓夢》;
如果談愛情,人們更癡迷于張愛玲等人筆下的悲喜交加;
如果談人生,人們更愿意選擇馮友蘭的《哲學簡史》;
……
所以你會發現,《金瓶梅》不僅沒有因為它的“色”大受歡迎,反而被邊緣化,令人談之色變,避之不及。
有時候在想,如果把《金瓶梅》里面的“性”成分刪掉,會不會更能走進千家萬戶?更深刻的體悟那個到現在還不曾遠去的社會?
其實《金瓶梅》,一開始就沒把“性”噱頭,在它產生的時代(有人說是萬歷年間,也有人說是嘉靖朝末,反正就是明朝中后期啦),因為皇帝公開征求春藥,達官貴人更荒淫無恥,“房中術”成為最大的時髦,而這也直接影響了當時戲曲演唱乃至茶肆說書,在性行為上的“沒遮攔”。所以,《金瓶梅》在這方面的“成就”,放在那樣的背景中,算不得具有獨創性。很多的金學家對它的色情描寫評價也不是很高,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所以,讀了《金瓶梅》,我從一開始的興奮,后冷靜,到現在的沉重,就像我在每篇文章下寫的那句“很希望多一個人懂”,真的,很希望你能懂那個還不曾完全過去的社會,給予警醒。
在調侃《金瓶梅》的這段時間,原以為自己可以嬉笑怒罵,沒想到每一篇都寫的那么吃力,深感自己的底子實在太薄,沒能更好的為你講述那個令人隱隱作痛的社會。
有時候在想,自己是不是太不自量力,用蒼白的人生去講述那個血肉豐盈的社會,顯得很滑稽,很無力。但不管怎么樣,就這樣匆忙的開始。我不知道還能寫多少篇,只要有人看,就一直繼續!
感謝一路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