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slash嗎?

——那些掌握基本技術又極具創造性的跨界人才即將崛起。

前言:

“slash”這個名詞我是今年三月份開始接觸的,它也正是在那段時間火爆網絡。之所以舊話題重提,是相信它并沒有在太多人心中留下印象或是改變大多數人的職業觀,即這個話題的時效還沒有過去。

什么是“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起源于英文“slash”,其概念出自書籍《雙重職業》。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于“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時會用斜杠來區分,(舉個例子幾年后會有這樣一張名片——平常:開網店的/寫字的/翻譯/....)于是,“斜杠”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斜杠青年”并不是將自己的側面簡單羅列,而是真正擁有多種行業間平行切換并獲得價值的能力。

WHY

1)歷史

祖先們的生存環境決定了人類天性就喜歡多元的生活,喜歡把不同的技能用來應付新挑戰。然而,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先后把人類限制在固定的土地和工作場所,從事不具挑戰性的重復勞動。“專業化”也成了這個時代的“理所當然”。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職業發展,人們都努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專業,以便成為產業鏈中的“螺絲釘”。

摘自《“斜杠青年”職業定位新趨勢》

2)當代

教育專家指出,互聯網時代不僅是“斜杠青年”這個概念誕生的基礎,還有望改變輿論普遍探討卻又遲遲沒有定論的“社會階層流動”的問題。

此前,即使高考改革的呼吁聲從未停止,輿論熱度居高不下,“一考定終生”的教育現狀短期內還是很難改變。

(摘自《“斜杠青年”帶火教培產業?或成未來職場“新坐標”》)

但“斜杠青年”的出現,使這一切有了輕微動搖(目前影響力不夠,只能是輕微的),青年們不再將目光只局限于學校的課堂學習或是本專業的學習,轉而向更多領域發起了挑戰。

3)自身

——人只有在自主和自我驅動的狀態下才能擁有最大創造力。

選擇成為“斜杠青年”,并非是要給自己加上特立獨行的標簽,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探索生命的最大可能性。不將時間浪費在自己不感興趣的方面,不斷開拓新領域,并在此基礎上追求卓越。

HOW

(學生觀點,僅供參考)

1)眼界

要成為一名slash,首先要做到的是開眼界,不要給自己設限。

我在查找這方面的資料時看到下方評論處有許多人的觀點都是“搞好一個專業都很難了,還說什么多重職業”,這想必也是大部分人的觀點。

原因很簡單,眼界沒有打開。

沒有一個像樣的榜樣,身邊沒有人做到,所以自己也就不會往這方面去考慮,不認為自己有這種可能性。

最好的辦法是給自己找一個像樣的榜樣,打個比方,我拿周星馳作為我的偶像,所以我才敢做這個公眾號。為什么?因為一旦開始,我得面對自己用心寫的文章長期沒有人閱讀的窘境,公眾號遲遲不漲粉,原創功能不知何時才能開通等等一大堆的問題。只要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不具備這方面的才能,那么我立馬就會堅持不下去。但是暫時還沒有,因為只要意志有一絲松動,我就會想到當年周星馳用了四年時間錘煉自己的演技,無人賞識。所以偶像成了我的精神支柱。

2)習慣

習慣大家各有千秋,沒有什么好壞之分,但我想這兩樣是必需品。

閱讀

閱讀起源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沒有好奇心的人很難成為slash。

當我們還帶著自己腦中的舊框架看著好奇心強的人妙語橫生時,羨慕他們的大腦像蜘蛛網,黏住了形色各異知識的昆蟲,還信以為真他們真的只是智商高于自己。(摘自公眾號pain365日)

閱讀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一個人的眼界,這一點我在公眾號的一篇推文中有專門談過,有興趣可以看看。

思考

“斜杠青年”都有一個習慣,即當他們在零碎時間看到某一個知識點,就會以這個點為起始點,順藤摸瓜,去探索它背后的原理,即我們常說的透過現象看本質。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閱讀即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3)自學能力

充分利用互聯網

遠程教育近年來的飛速發展給我們所有大學生帶來的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只看你怎么把握。

把握不好,在你畢業后會發現自己不僅需要和同專業的同學搶飯碗;只上了幾節你們專業的網課的同學,其專業知識都能讓你沒地兒站。

至于機遇,這是明擺著的事實,不僅對大學生而言更是為那些未能上大學的同學準備的。

想要成為slash的你,自然不能將希望寄托于傳統課堂,因為你需要比別人花費更多的時間,而線上教育的優勢在于其時間自主,當老師說廢話時你可以選擇快進,沒聽懂的課程可以反復聽,這些都是傳統課堂不具備的。

我個人比較看好的是mooc,因為這個網站的視頻可以調節語速。實不相瞞,我早就受不了課堂上老師講課那慢悠悠的語速了。

寫作輸出

不管你有沒有成為作家的想法,都應該嘗試不間斷得寫作輸出。

輸出是對你輸入的反饋,只有當你嘗試將自己學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語言來重新解釋并添加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才能知道自己究竟對這個知識點掌握到什么程度。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當年的八股文時代早已遠去,社會對知識分子的要求不再是將“四書五經”默寫出來,而是讓你來解釋“四書五經”,對它進行反向思考、驗證、批判、實踐最后再把你的心得分享出來,讓他人來進行反向思考、驗證、批判.....

這也正是我無論如何也要堅持把這篇文章生產出來的原因,有輸入才能有輸出,而輸出會強逼著你去進行大量的輸入,否則你便無話可說,只能搞點嘩眾取寵的噱頭。外行人湊熱鬧,內行人看笑話。

后記:

——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不管怎么說,人各有志,slash也只是一種選擇。有選擇就會有犧牲,而那些因你的選擇失去的東西,值不值,只有自己知道。

我只想說,趁著年輕,不妨嘗試更多的可能性,說不定就成了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