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人在南方,天生親水,所以小時候最喜歡的活動就是抓小魚小蝦。
第一個方法很傳統,釣。
那個時候大人不讓動鋤頭,所以想找蚯蚓的時候,我們就會跑到屋子后面,掀起一塊磚頭,拔掉一棵草,找到一些慌慌張張的小蚯蚓,在它們來不及逃離之前和著土一起抓進準備好的塑料杯子里,抓到兩三條就可以出門了。
農村里的池塘都是村里人承包的,是不讓用釣竿的,所以我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剪一段媽媽打毛衣剩下的線,綁了半條蚯蚓在繩子上,專釣小魚小蝦。
找個池塘,蹲在大人用來洗衣服的水泥板上,捏著繩子,也不敢大口喘氣,也不敢眨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水里。繩子不長,人可以清楚地看到水下的情況:那半條蚯蚓不安分地在水里扭動,成功地吸引了幾條小魚,小魚們很聰明,小口小口地咬,咬一口就趕緊跑了。這個時候就要考驗眼力和手速了,一看到小魚湊近就要準備好,在它咬上蚯蚓的那個瞬間,迅速把繩子提起來,時間把握得好的話,小魚就會被連帶著一起拖上岸。第一次拖出一條小魚的時候,我興奮得不知所措,然后,很快我就淡定了,因為,它在水泥板上蹦跳了一下就跳回水里,跑了……此后,每次我一“起釣”,都會用手捂住我可能的戰果,再沒出現漏網之魚。
比小魚好抓一點的是蝦子。想抓蝦子的話要找靠近岸邊的地方,因為蝦子喜歡貼著什么東西走,比如說,池塘的岸。面對蚯蚓的時候,蝦子不會直接用嘴咬,它會用鉗子夾著蚯蚓,然后背一躬,彈跳著逃跑,這個過程它會一直鉗著蚯蚓不放,所以只要蝦子扯動了繩子,就可以起釣了。抓住蝦子后,還要當心它們逃跑,蝦們比小魚調皮多了,每時每刻都在跳,要是你把它們放在邊沿很淺的容器里,一會兒它們就跳出去了,或是成功地溜回了水里,或是運氣不好跳到水泥板上,燙成了紅色,被我們丟回水里落葉歸根了。
第二種方法相對而言收獲更大,就是用食物誘捕,需要用到“四角提箏”,土話叫“箏子”。
最簡陋的箏子底下是一塊四方形的紗布,紗布的對角分別扎在兩根交叉的竹子上,竹子要能拱起來,交叉的地方用繩子固定起來,方便拿放。放一些剩菜剩飯或者肉骨頭之類的東西在箏子里,加上一兩顆石頭保證它可以沉到水下,在池塘邊上找個較平坦的水不太深的地方用竹竿挑著放下去,隔半個小時左右提起來,里邊就都是蹦蹦跳跳的小魚小蝦了,如果提起來的速度夠快運氣夠好,還可能抓到一兩條小鯽魚或者刁子魚。把魚撿干凈了再放下去,一天起個十幾趟,運氣好就能收獲小半桶魚蝦。
用繩子釣魚,一個人,一根繩子,幾條蚯蚓,就能玩一天。用箏子抓魚,一天的收獲總能給晚餐加個菜。
快樂并收獲著,這就是童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