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書,書中談到《楞嚴經》是不是偽經的話題,讓我一想到一些有意思的話題。
1 作文的引經據典
還記得高中寫文章,老師總是提醒大家“引經據典”。有一次小伙伴寫了一篇文章,被老師當做范文給大家講解。
講完后老師問說:某某,這些話非常好,不過“沃茲基·碩徳”這個人我也沒聽過,你能給大家講講嗎?然后,小伙伴就說:老師,你用方言讀一下吧。
老師照做了,之后就是一臉尷尬。
2 我沒說過這話
網絡上經常流行著掛著某些名人頭銜的經典語錄,“馬云說”,“白巖松說”,“李嘉誠說”,“屠呦呦說”……但他們都說,“我沒說過這些話”。
而看那些話語或者文章的閱讀量和轉發量呢?很可觀的數據呢。
猶記得不久前微博上傳出一托名莫言的文章,結果好巧不巧@了莫言,莫言評論說“文章寫得挺好的,作者是誰自己來領一下吧”。
我在想一個問題,不要“某某說”,或者,取掉名字,自己發出來,還會有那么多關注量嗎?
內容本是一樣的呢。
3 讓大師佩服的偽作
收藏家買畫都怕遇上偽作,可是,如果偽作比真跡還好呢?
曾經一位知名畫家去潘家園閑逛,看見自己的一副作品,一眼看出不是自己畫的,但細細品味,認為不少地方畫得比自己還好。
可問題是,如果真跡和偽作同出,你說大家買誰的呢?
另一個問題就是,連畫家自己都覺得偽作比自己畫得還好了,可大家還是會花千百倍乃至萬倍的價格去買本來就不好的畫,這又是為什么呢?
聯想到之前佳士得拍賣行一張近乎于白紙所謂畫作竟然拍好幾億的天價,只能默默說聲我不懂藝術(沒錢)。
4 《楞嚴經》真偽
話頭因此而起,也當說明一下這個話題。梁啟超先生從考據的角度推證《楞嚴經》是偽作,而南老師說梁先生不懂佛法,予以反駁。
從個人崇拜而言我認同南老師的觀點。
只是后來想,脫離個人崇拜該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呢?
我們說“英雄不問出處,唯取其可用而已”。如果《楞嚴經》真的有益于佛法,便是偽作又何妨呢?正如一個人如果能力出眾可以解決問題,為什么要糾結他的出身呢?
“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千年前就有如此論調了不是?
5 拓展話題·炒菜
同樣是土豆,可以做土豆絲,土豆片,土豆泥,土豆粉,薯條,薯片……很多種做法,每種做法有其特定受眾,群體和不同時間段,大家會選擇的菜品做法不同。
同樣談“積累”,“干霄之木,起于青蔥”我們認為有道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我們也覺得有道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也覺得有道理不是?
同樣的原材料可以有不同的做法適合不同的群體,同樣的道理可以有不同的論述角度適合不同的人群。
誰對誰錯,誰真誰假,誰說的,那么重要嗎?
6 拓展話題·人才使用
“對不起,我們只收985/211的學生”。
這話大多數人不陌生。
我不討論學歷重不重要,也不說是不是謊言的問題——我只是覺得那些只要看到不是985/211就直接扔掉簡歷的人和行為不妥,你怎么知道另一頁會給你怎樣的精彩呢?
“電子郵件您都沒有嗎?有的話會有很大方便呢”
“是的吧。如果當初我有電子郵件,現在我就是微軟的清潔工,而不是合作方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