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那些"小"事兒

劉瑜作為一位政治學博士,將生活的小細節放到政治層面去思考,由小見大,并且文筆幽默生動,讀完她的《廚房政治》,我立馬就被她圈粉了。

劉瑜在國外讀政治學博士的時候,是宿舍樓的樓長,在三年的時間里,在她們那棟樓上下奔波,四處走訪,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化解了無數糾紛,調節了無數矛盾,但她面臨的最嚴重的考驗,卻是她自己宿舍的廚房問題。

“我一邊深入基層為群眾排憂解難,一邊領略世界各國人民具有民族特色的變態方式,可以說一舉兩得,獲益匪淺。”

他們宿舍共住有10個人,是男女共住,每個人有獨立的臥室,但需要共同使用廚房、客廳和廁所。她們宿舍的的人經常使用廚房,卻不自覺清理、打掃廚余垃圾和廚房衛生,導致廚房臟亂差的現象十分嚴重。他們也曾開會,共同商議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甚至還明文規定要怎么做,卻無濟于事,廚房臟亂差的現象依舊沒有改變。

“這四個男生,做起飯來 ,一個比一個有激情,一個比一個聲勢浩大,都把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化為了巨大的做飯熱情,每天在廚房里將美國沒有豬肉味的豬肉和中國人沒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炒的乒乓作響。于是,我們可憐的廚房,像是八國聯軍手下的中國,每天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每天都在硝煙彌漫、橫尸遍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瑜聲稱在處理這件事情上她經歷了三個階段:理性說服階段——憤怒聲討階段——出離憤怒階段。在理性說服階段,她用和風細雨的微笑外交,對她親愛的舍友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解釋、說明為什么要搞好衛生,甚至還在廚房各個角落貼便利紙提醒他們記得要清理垃圾,可是事與愿違,她的微笑外交政策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于是她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憤怒聲討階段。在這個階段,劉瑜與他們發生正面沖突,甚至還寫了便利紙貼在墻上責罵他們,可是依然無法改變再次以失敗告終的結果。后來,在劉瑜快要完成學業之際,眼見她那些拒絕收拾廚房衛生的舍友們自食其果,因為不搞衛生而麻煩到了自己,劉瑜豁然開朗,進入了處理憤怒階段。盡管如此,作為一名政治學博士,她不但想了解這種“寧可讓自己Suffer也不能讓別人Happy”的心理機制是如何在社會互動中形成和運轉的,更想說服自己人的自私、狹隘、不負責任是有限度的,她像修復自己對人性的信心,于是,在自己離開之前,最后一次和她親愛的舍友們開了一個會,希望能解決廚房問題。

在家里,媽媽會嫌棄我不做家務,把房間搞的很亂,其實在這篇文章的層面上去理解,我和那些不清理廚房垃圾的人一樣,只會制造垃圾、制造麻煩,影響到別人,放大一點說,在社會上, 我就成為了一個沒有社會公德心的人了。

最近在各新聞平臺上頻頻能夠看到關于共享單車亂停亂放、人為占有、惡意損毀、不加珍惜使用等各種新聞。細細一想,出現這樣的事情無非是因為共享單車作為公共資源,使用成本低,管理監督機制不完善。

圖片發自簡書App


熱播劇《人民的名義》里,漢東省轟轟烈烈地掀起了一場反貪反腐敗的風暴,在這場風暴里,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手中握權的官員們的意志無法抵擋自身的貪婪和欲望,加之權利監督運行機制的不完善,才讓貪婪的官員們有機可乘,導致了腐敗問題的產生。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看到很多人會或光明正大或偷偷摸摸地隨地吐痰隨地扔垃圾,也會有很多人不顧生命危險只為方便在紅燈前一路狂奔,也會有很多人身在其職卻不謀其政......

人之為人,我們無法去除人性里固有的自私、貪婪等成分,但我們可以完善各種機制,引導公眾理性面對社會生活,增強民眾的自覺性,甚至在文化層面上影響制度更好地發揮其作用。畢竟,說到底,對公德的維護,對責任的自覺,對權利的敬畏,對制度條文的尊重,對環境的保護,對他人的體諒,說到底是一個文化問題,是文化自覺的問題。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自覺,地上的垃圾會少很多,環衛工人也不用再那么辛苦,城市會干凈很多,也會美麗許多;如果我們每一個人能夠自覺,共享單車能給我們帶來方便,而不是每天要想著如何解決共享單車帶來的亂停亂放影響城市市容等問題;如果我們每一個人能夠自覺.....

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