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此時年少,當風華正茂。? ? ? ? ——題記
憶起小時,白墻黑瓦,小橋流水。
布滿青苔的小巷里總是充滿咯咯的歡笑聲。迎面,一個小女孩手舉著紅得誘人的糖葫蘆跑來,臉上笑盈盈的,好像什么都不在乎。轉眼,又跑到另一條小巷。笑聲呢,自然,也不舍地隨其轉入另一條小巷,留下回蕩的余音。門前,女孩輕輕的喘著氣,笑聲止住了。抬頭,卻見奶奶收拾些什么,一問,原來是自己要進城讀書了。不覺,女孩臉上閃過一絲愁容,略顯憂傷,癟癟嘴:“奶奶,我們一起走嗎?”奶奶晃過神,望向四周,“不,奶奶要留下來陪著老房子,要走了,他們也怪孤單的。”女孩埋下了頭,抽了抽鼻子,眼眶中轉著不易發現的淚花。
恰彼時年少,有老屋與奶奶陪著,幸福又美好。
青春盡情,揮灑熱血,淚汗齊驅。
恰國慶中秋,桂花飄香,大國小家。
家與國,哺育了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亦是我們每個人的精神歸屬。無論走到哪里,無論身在何處,小家與大國,始終是鐫刻在中華兒女靈魂中永不磨滅的印記。
在不同時代下,愛國有著不同的內涵。自古以來,心懷國家的有志之士,他們正是國家的脊梁。革命時期,仁人志士“白眼觀天下,丹心報國家”,以己之力投入到變革的浪潮中:和平年代,愛國是筑建中國夢的基石,我們更應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偉大事業。無論何時,青年學子都應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正處風華正茂的我們,當懷丹心啟航新征程。
恰假日復習,當奮力拼搏。
假期過后,就當展現最颯爽的英姿,恰好處于和平年代,恰好國強民富,恰好你我互助,恰好愿意同進步,一切都恰好,不是幸運,是努力后的必然。
恰青春恣意,當將個人志向融入到家國使命之中,沿著無數前輩的奮斗足跡,勇敢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
恰好,可以成為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