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來看一張圖片。
“一般都是以讀書為樂的吧?”
“我不是讀書,我是以買書為樂的。”
刷微博的時候無意中看到這張圖片,被老先生認真的表情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對話逗笑了,然而笑著笑著,我忽然想到了自己床頭擱置許久的《聰明的投資者》、《投資中最簡單的事》、《沙鄉年鑒》等幾本書,忽然笑不出來了。然后我又想起了辦公室里放著的《全球通史》和《伊豆的舞女》,就愈發沉默了。
以上幾本書,買的最早的一本是《聰明的投資者》。2015年,股市大起大落,我這個菜鳥在交了一筆學費后,看了一些投資理財推薦書單,決心要沿著格雷厄姆的腳步成為一名價值投資者,于是買了這本書,而今一年半過去了,這本400頁的書,我只讀到了40頁,而它也是這些書里面我看的最多的一本。其中那本據說與《瓦爾登湖》相媲美,并被譽為自然文學典范的《沙鄉年鑒》更是一頁都沒有看完。
小時候我是非常喜歡讀書的,就連跟著爸媽下地干活,去放羊,甚至連蹲廁所都要帶著一本書。關于買書,印象比較深的一次是我媽大發慈悲給了我五塊錢讓我去集市上買點吃的玩的。然后我剛走到集市入口,看到了一個舊書攤,就走不動了,結果五塊錢買了兩本書就直接回家了,還覺得自己超級幸福。
可能正是因為小時候的這些記憶,我在潛意識里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喜歡讀書的人。于是這些年我也經常買書,可是仔細想想,我至少有四五年的時間沒有認真地讀完一本書了。我也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珍視每一本書,而是這里放一本,那里丟一本,偶爾發現哪本書找不到了,也只是皺皺眉頭隨后就忘掉這回事了。
這種“喜歡買書卻不喜歡看書”的情況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很多人對此不解,也會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不喜歡讀書了呢?
那么針對此現象,讓我們先分析一下,你為什么總是忍不住買書?
1、單純的為了買而買。
看到好書就想買,尤其是當看到書店在促銷搞活動,就會忍不住買來一堆自己感興趣卻根本不會翻看的書。這其實就是一種“沖動性消費”,其本質和我們在淘寶雙11的時候買來一堆不常用的東西一模一樣,我們只是在發泄自己的購物欲望,或者是“撿便宜”的心理在作祟。
2、買的時候發自內心地想讀,買完卻沒有讀書的欲望了。
這種情況應該是最普遍的一種,而且往往當我們買書的時候,我們很興奮,期待自己能夠將其認認真真看完,甚至有時候會覺得好像自己已經看完,可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了。可是當這股興奮勁過去,當我們翻開書的時候,卻發現它已經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
這種心理大概可以理解為一種自我安慰,類似于讀書的時候我們在開學之前發誓自己這一學期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是上了一天課后,那種豪氣萬丈的志氣立馬煙消云散。
關于此,有位網友的解釋比較有意思,特意復制下來:“其實是心理上的角色感在作祟……你主觀的希望自己是看過那本書的人(也就是有知識的人),于是就買了拿回去,首先這滿足了成為那個人的第一步,你已經進入角色感了;實際上你只是想成為那個人,還不是那個人;換句話說,你不是對知識的渴望,是對那個角色的渴望。你對于買書可能不好理解,對于買單反相機就容易解釋了。買了單反相機拍了上萬上片子,能挑的出幾張自己滿意并且拿得出手給朋友看的?還不是大多開著傻瓜模式或者P模式胡亂拍……人們更喜歡擁有的感覺(也就是那種角色感)并不真的去成為那個人(讀書人,攝影者……)”
3、為了撐門面,為了“裝逼”。
前者往往出現在一些有錢有身份卻缺乏文化素養的人身上,他們需要用書架上的一層層書來提升自己的“品味”,用這種“文化氣息”來擺脫自己以往“土豪”的標簽,這種行為其實并不完全是貶義的,客觀來說,很多人喜歡和“有文化”的人交往,一定程度上這有利于他們擴展自己的魅力和交際圈。
而后者多指那些讀書不多卻總想被別人看作“有文化”的人,買書對于他們來說就像是買一件漂亮的衣服,用來裝飾自己,用來吸引欽羨目光,尤其是近年來很多人喜歡文藝小資的生活,他們向往那種一段音樂、一杯咖啡、一本書的生活,但其實如果真的給他們這樣的環境,往往是咖啡喝干凈了,書還沒翻一頁。
4、盲目追隨暢銷書、熱銷書、推薦書。
看到別人買書,自己也想買,聽說哪本書很火,甚至還沒搞清楚這是一本什么類型的書就先買來了。而且現在也有很多明星大V會時不時列個書單,推薦一兩本書,你看他們這些“成功人士”都說好,于是也忍不住買了,這種行為和一部韓劇引起“炸雞啤酒”熱潮的現象其實相似。
5、收藏癖、儲物癖等其他因素。小眾現象,對此不多作分析闡述。
關于為什么喜歡買書,大概就分為這么幾類,那么下面再分析一下,我們不喜歡讀書的原因是什么?
其實很簡單,歸根結底就是三個字——不想讀。
而不想讀的原因一般有兩大類。
1、讀不懂。
書的知識范疇超出了我們的理解能力,比如我,連股票的運作原理和基礎術語都還沒搞清楚呢,就買來《聰明的投資者》和《投資中最簡單的事》這種指導投資的書,結果就是被一大堆專業術語繞地迷迷糊糊,飽受折磨后也就沒有了讀下去的欲望。
2、懶。
我們并不缺少可被支配于讀書的空閑時間,但現實情況卻是這樣的空閑時間全都被電視劇、游戲、網絡小說、聊天打牌等娛樂活動占據了,偶然注意到被自己遺忘許久的書,卻又想著“什么時候讀不行呀”,于是就又把它拋之腦后了。或者心血來潮打開一本書,卻又一讀就犯困,這是懶癌患者的通病。
于是,當我們對“喜歡買書卻又不喜歡讀書”的現象進行分析之后,我們不免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就要從“買”和“讀”兩個方面下手。
首先,控制住自己的購買欲,也不要想著買來裝逼顯擺,而是要在買書之前客觀地分析一下,問自己幾個問題,這本書是不是我所需要的?我是不是真得對它的內容而不是封面和名氣感興趣?我可不可以拿出來時間去讀它?然后,少買書,買好書。
其次,當你買了一本書,就要認真去讀它,即便是放棄一本書,理由也最好是“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失望,繼續讀下去是浪費時間”。而對于真正的好書,就要去想辦法讀完它,對此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比如給自己一個時間限制、制定一些獎懲措施、遠離手機電腦打造精品閱讀環境等等,好讓自己花的錢不白費,也好讓自己真正成為那種內心期望的“博學之人”。
希望有一天當我們也在書店里遇到記者提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平靜而真摯地回答。
“一般都是以讀書為樂的吧?”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