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當媽以后,我們都如此焦慮?

1

【茉莉原創】為什么當媽以后,我們都如此焦慮?

大家有沒有感覺,當媽后,自己的焦慮指數成倍增長,從最初的產后抑郁,擔心母乳不夠對不起孩子的焦慮,到隨著孩子長大,面對一些危險的焦慮,再到孩子升學考試成績的焦慮,我們心中那個原來天不怕地不怕的女漢子居然怕了......我不知道這種怕是好還是不好,對我實際的感覺是,不太好,也許今天我看了一則孩子丟失或者孩子受傷的新聞,我可能就會陷入一種冥冥的恐懼中,這種恐懼和焦慮會讓我感覺胸部不適,身體會給你一個實際的反饋,它告訴我,有這種焦慮感來襲時,并不舒服。

最近呢,我因為一件事而焦慮,我把這種焦慮認為是“在某些危險面前,我們在可控范圍內不要越界,否則就會傷著孩子”,這種感覺是因為嫂子家養狗引起的,我希望盡量避免讓孩子接觸狗,尤其是小小孩,我試圖去向愛人解釋我這種焦慮,我的擔心,我的建議,得到的反饋是“這才多大點事,也不是咱家養,只是偶爾看下而已,最近跟你溝通有點費勁啊”,面對這種反饋,我開始思考,是我多慮了嗎?確實這種焦慮情緒來的時候我就是很不舒服,非常想去說服對方,想讓他體會我的那份擔心,選擇我的建議才是最好的方式,我陷入了一種極力尋求認同的循環中,面對這種焦慮,我感到自己像是被什么籠罩住了,也許是一層霧,也許是更多層......

回想起來,我的父母在很多事情上,給我傳遞的也是焦慮,比如當初我想辭職,我爸因為擔心我找不到新工作而焦慮的一晚上沒睡,我當時有種愧疚感,感覺我辭職對我父母身體不好;我談戀愛,我爸說“哎呀,萬一這個人跟你分手了,你會難過吧”;我想搞副業,我爸說“投了錢,不會全賠了吧”,也許潛移默化的,我做事時就會有畏首畏尾的情況,恐懼感更多,這種無時不刻的“愛”的叮嚀,讓我喘不過氣,邁不開步,讓我變得極力想要別人的認同和認可,如果別人沒有給到,就又是焦慮。這種循環當媽以后更加明顯,因為孩子是我們心頭最柔軟的那一塊,我曾經跟我發小說“如果可以讓孩子們健康順利成長,我寧愿折我10年的壽”,曾經插畫家李點點曾畫過這組畫,當時我才覺得,哦,原來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2

男女大腦大不同

先說下男女有別這事,男人和女人的大腦天生就不同,所以我在想通過跟愛人的溝通尋求認同感時,可能就會遇到點阻礙,這不是愛與不愛的問題(不需要上升到那么高的層次),確實是思考的點不同,找了一些相關研究。

一、腦容量的差異

簡單的說,男女的大腦在質與量上不同,成年男性的腦重平均約1400克,女性則約為1250克,不過女性的大腦雖小,但卻擁有更多神經細胞和神經連接,能夠比男性大腦更有效的工作。

二、“腦回路”的差異

男女的大腦回路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女性的左腦和右腦高度連接,男性的大腦則前區和后區連結性強,男性左右半球唯一強連接處是小腦,這或許能解釋為什么男性運動天賦比較高。

三、腦功能的差異

男性的視知覺能力較強,尤其是空間知覺和對運動物體的判斷能力。女性的聽覺能力較強,特別是對聲音的辨別和定位。女性的語言能力天生比男性優異,據報道,女性一天的說話量幾乎是男性的3倍,女性平均每天要說7千個詞,男性則只說2千個詞,女性在說話時,會刺激大腦分泌一種與腦嗎啡作用相似的化學物質,讓女性在說話時能感到愉悅。

好吧,確實為啥把說話多叫婆婆媽媽,不叫婆婆爸爸呢,有一定道理呦,女性更多想去表達感受,男性理性分析,也許只回復幾個字,或者覺得完全沒必要想那么多嘛,這和他們本身大腦不同有關。

貌似有點跑題啊,想說到哪說到哪,嘿嘿。關于男女大腦的不同,可以聽聽這位臺灣專家的分享。


騰訊視頻


3

如何面對焦慮情緒

我們說回焦慮這事吧,當我們對未知的事情感到無法掌控的時候,就會有焦慮情緒產生。嚴重的焦慮情緒會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學習、睡眠、親密關系等等等等,你會感到,被一層霧蒙蒙的東西籠罩著,腦子里會產生很多的想法,這些想法多數是負面想法,但這些想法是真實發生的嗎?NO,那只是我們的擔心,我們對沒發生或者未知事物的恐懼感。說白了,我們陷入了自己編制的一場噩夢中,一個悲劇故事中。

如何可以擺脫焦慮感呢?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焦慮感的存在,有些人輕,有些人重,事情來的時候重,一切安好的時候輕,不過事情總會來來去去,我們的情緒也會來來去去,當我們試圖反抗和徹底服從情緒的時候都不是一種很好的體驗,前者讓你成為“馬景濤”后者讓你成為“祥林嫂”,那我們應該在情緒來的時候怎么做才能減輕焦慮呢?

一、覺察

首先,覺察,這可能需要一些練習,在你感到情緒來的時候,先不去急著處理讓你感到有情緒的事情和行為,先讓自己覺察到,情緒來了,給自己一個緩沖的時間和空間,閉上雙眼,讓自己先把注意力轉移到安靜的背景,僅僅是感受那個安靜的背景,這個過程將會把你的注意力從煩亂的大腦轉移到心。

二、感受情緒能量

對于焦慮情緒,通常是把可能發生的負面結果投射在未來產生的,那是我們的大腦在編故事,這些故事只存在于你的大腦中,現實世界并沒有發生,接下來通過上一條我們進入一種安靜的狀態后,再去回想之前讓你擔憂焦慮的事情,你會感受到有一團云或是環狀能量從身體放射出來,充滿了身體周圍的空間,籠罩著你。

讓我們來感受這股能量,試著覺察遠離身體周圍的空間,走得越來越遠,直到從能量場的邊緣出來為止,你會發現在能量場的邊緣,能量慢慢消退在周圍的安靜當中。

一旦你能感受到那個安靜,就離能量場的邊緣再遠一點,這樣你能更加清晰的區別能量場和安靜的背景。

之后更深入的進入安靜當中,離能量場再遠一些。

停留一段時間去注意一下這個安靜的廣闊和無垠。

現在回頭看看剛才深陷其中的能量場,注意下現在發生了什么變化,大多數情況下,你會發現它在萎縮、變小或是能量變得稀薄了。

三、反觀

故事是焦慮情緒的基礎,我們來挑戰下在背景播放這個故事的有用性、有效性、相關性和價值。

這個故事和當下相關嗎?你會發現答案是“不”

這個故事和情緒能幫助你過上想要的生活嗎?再一次你會發現答案是“不”

把你的生命能量投入到播放這個故事和對其回應是一個好的投資嗎?“不”

是否還有任何理由讓你生活中繼續保留這個故事?“不”

你覺得關于要不要繼續保留這個故事是否有了選擇?“是”

這個時候你只需要做一個決定,那就是停止故事的播放,之后,這個情緒能量就會消失。你起初無中生有的創造了它們,它們又在原地重歸烏有。

以上方法來自于《精通情緒》這本書,大家可以買來看看,如果有個情緒教練幫助你效果更佳,因為這種方法可能確實不是讀讀書就可以做到的。

伴隨著這樣一場覺察之旅,回過頭來,想想我之前的焦慮,感覺還蠻可笑的,不過是一只狗狗,它其實還蠻萌的,從來沒叫過,只是身形有點大,況且也并沒有讓你養,只是偶爾遇見,對于大孩子可以告訴她親近狗的方式,對于小孩子可以抱起來看看,在你認為安全范圍內,可以接觸。至于尋求愛人認同這件事,你干嘛非得讓他同意你的觀點呢,人家不能有自己的觀點嗎,你就不能堅持自己的觀點嗎?干嘛要別人認同你你才覺得ok,也是有些倔強執著了吧,不是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前兩天改了個狀態:好故事總不會一帆風順。這會沒事上網發現F發問:什么才是好故事? 我所謂的好故事,就是過程崎嶇坎坷...
    周瀟灑閱讀 193評論 0 1
  • 風來風去 一地碎玉 飄落不表示遠離 多少初冬的詩句 埋伏在層疊交錯的葉里 風去風來 雪花皚皚 來慰這真情告白 這一...
    微雨憑欄閱讀 480評論 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