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初的那些“關系”
我出生在一個小村莊里,小時候我能夠認識的人,除了我在外村的親戚之外就是我本村的小伙伴和家人。
上學之后除了同學們,在我學會了寫信之后,我通過雜志電視之類渠道得到一些千里之外的“朋友”的地址,然后通過書信的方式與他們產生了聯系,也就是我們說的“筆友”。
然后,我家里安裝了電話,遠在千里之外的“小伙伴”可以通過電話聯系了,那個時候覺得好神奇。
再然后,又出現了QQ、郵件,然后莫名其妙的我就可以聯系到一些我以前都不可能會想到我能跟他們產生聯系的人,這個我們叫“網友”.
后來我們長大之后,進入社會開始工作的時候,我們的世界被慢慢的打開,我們在各種社交方式之間熟練地轉換著。
在電話相當普及的時候,我們用電話輕松的與任何人進行著溝通和聯系,可是如果有一件事情你覺得很重要,會讓你覺得別打電話了,還是當面去跟人說比較好。
當電子郵件作為一種很常用的聯系方式時,我們用電子郵件來處理著日常的瑣碎事情,電話就變成了比較正式的溝通事情的聯系工具。
然后是微信等等移動社交軟件興起之后,我們與外界的聯系更加的方便了,更加的無時無刻了。但是我們還是會用一封有頭有尾,格式嚴謹的電子郵件作為比較正式的聯系方式和重要信息的傳遞。
技術讓我們的溝通方式變得越來越便捷,幫我們節省了大量的社交時間和精力上的支出。同時也將我們的社交范圍擴展的無限寬泛。
認識一個人不在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2、對“關系、朋友”的需求是我們的本能。
于是我們的手機通訊錄名單越來越長,微信通訊錄名單的設計能多達到五千人。
五千人,相當于一個小鄉鎮的人口數量了,只要我想都能跟他們產生聯系,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們在社交上面的感受到的安全感也越來越敏銳。
為了維護這份安全感,聰明的商家們推出各種通訊錄備份的服務,各種數據恢復服務。
為了確保這份安全感,智能手機幾乎長成了我們身體的一個器官,每隔那么一小會我們就得打開來看看,生怕錯過什么。
說到底,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需要有大量的與他人之間的互動才會讓我們有存在感。
這是我們的基因決定的。
我們在關系中認識自己,對自我認知越不清晰的人越依賴于關系的映照。
本質上,我們人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
朋友,家人,或者人脈這些名詞,都可以看成是我們自己和他人之間的不同程度的聯系的定義。
其本質都是源自我們的本能的“需要”,不管是情感上的,還是利益上的。
3、弱聯接的簡單協作關系。
作為一個身在職場上的成年人來說,除去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范疇,我們與陌生人之間建立聯系,一般也就是兩種目的,一種是信息的傳遞,簡單的協作關系,一種是基于信用建構需要的互動關系。
這兩種目的,都是通過不同程度的“聯系”來實現的。
先說第一種目的,信息的傳遞,簡單的協作關系。
我覺得這是一種弱聯接就可以達到的目的,它的關鍵就在于是否能夠連接的上。
對于弱聯接的貪婪,源于對信息不對稱的恐慌而產生的意識驅使行動。
稀缺的生存資源,造就了我們競爭的本性。
而競爭的本質是制造信息不對稱。
為了增加自己的競爭優勢,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搜尋著各種新的信息。
所以,我們天生敏感的感知系統,需要時時刻刻的信息刺激來維持它的正常運作。
而,在互聯網高速發達,大數據應用越來越普遍的現代社會,人們對于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弱聯接關系卻越來越無感。
尤其在今天這個獲取信息如此方便和快捷,信息量指數級增長的時代。我們在互聯網上可以輕松獲取你所想要知道的任何信息。以前需要當面請教的,需要打電話請教的,可能現在只需要你在搜索框里面打幾個字,或者說一句話,爬蟲程序直接把你想要的放到你的面前。
信息不對稱的優勢輕而易舉就會被互聯網打破,社交軟件和協作平臺能讓你輕松的將任何人聯接起來。
這種聯接就像,你手機通訊錄里的不常聯系的名單,就是上司給你的一張潛在客戶表格,你知道他們的聯系方式知道怎么找到他們,也清楚的知道你跟他之間的聯系的交點、目的是什么。
當信息以比特的形式呈現的時候,誰還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維護這種聯系?
又有誰還會把通訊錄里的目錄數量當一回事了。
弱聯接是一段關系的開始階段,我們或者基于交易、協作、獲取信息等目的,于茫茫人海中去認識一個個陌生人。我們之間的互動也只是與此人聯系目的的達成,除非有“意外”發生,多半我們與這位陌生人的互動便到此為止了。
可以聯系到的人越來越多了, 可以達成聯接的方式越來越便捷了,怎么就有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宅了呢?
這到底是回歸了,還是遠離了?
4、基于信用建構的強聯接。
既然已經有互聯網這個高效率工具,幫我們解決了一些簡單的信息匹配,簡單的協作聯接。
那么另一種更深入地,主動地聯接方式就成了我們更加關注和投入的經營的關系。
假設一個場景:
你想買一臺電腦,這是一種簡單的協作場景。
你從你的手機通訊錄里找到一個之前認識的賣電腦的人,從他的嘴里了解的電腦的信息,和你從互聯網上或者京東上了解的電腦的信息,有區別嗎?
肯定有,區別在哪里?
首先兩個信息來源所傳達的信息廣度是不一樣的,京東能給你所有主流品牌的電腦的所有信息和價格,你打電話問來可能就沒有這么全面。
其次,信息的深度也是不一樣的,京東上的信息都是批量生產的,所謂的常規化,標準化的信息,可以方便你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對比。
你能看到的也就是你能得到的信息的全部。
而你打電話問到的信息,不會這么全面,但是會加入環境維度的變量,會加入時間維度的變量,會加入各人的意識維度的變量。它會成為一個動態的變化的信息。
這個時候哪個信息源能夠給你更好的信息反饋體驗,哪個信息源就能拉住你的注意力,從而驅使你與它產生更多的互動。
如果最后你選擇從你打電話的那個人哪里買,是因為什么呢?
無論是因為價格,質量,服務,你的個性化需求等等原因,其本質是你信任你打電話的這個人。你和他之間建立了某種信用機制,你相信他能給你,你想要的,或者你對他的期望更高。
你相信他有他所擅長和獨特的地方。
這樣一來一往的互動聯系的過程就是建立強聯接的過程,信用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建立。
而更堅實的信用的建構是需要長時間的互動所累積起來的。
這種強聯接是一種觸發行動的機制。
而這種互動行動一旦被觸發,每產生一次行動我們之間的信用授權就會發生變化,信用額度的增長就會加深我們的聯系程度,進而我們之間的協作就能更復雜一些。
先是簡單的相互之間的信息傳遞,然后是價值傳遞,然后是共同創造價值,甚至共同組建家庭。
強聯接,在協作中產生,在行動中累積加強,最后以信用背書的形式呈現。
5、最大化社交價值總和的互動“關系”
強聯接是一種在相對封閉的小圈子內的互動和協作的行動機制。
為什么是相對封閉的小圈子?
是因為信用的累積在一個相對聚焦的點上,才更容易累積。
人脈的建立,也需要聚焦!
不是聚焦在一個人,一個圈子,而是聚焦在自己最能在別人那里最大效率被累積的信用值
就好比說,如果你是一個文案策劃高手,你在與他人的交流和互動中,要不斷的展示你文案策劃的能力,要不斷的積累別人對你文案策劃能力的信任。同時,你的文案策劃能力一定要是你的聯接人所需要的能力。
總結成一句話就是:用自己最有優勢的能力和需要這些能力的人發生聯結,觸發互動,建立積累信用額度。
所以,你在建構自己的人脈時,首先要先確定自己最能夠有所積累的是什么能力?然后就用這些能力在那些能夠與你產生互動的人群中累積他們對你的信用值,讓這些信用值能夠變現在你最有優勢的地方,你的人脈資源才更有價值。
當然,這其中涉及到的你的交友的原則價值觀問題是另外一個問題。
如果你是要找一個人跟他談戀愛組建家庭,這是一個比較遠期的復雜的協作,需要你對一個人的信用額度高到什么地步你自己甚至都不清楚,那么你在跟這個人的聯接和互動的過程就會比較漫長和寬泛,就會是一個邊走邊看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的存在的價值就是其社會關系的總和,而這個總和的數值基數是依靠“信用額度”這樣的指標來拉動的。
你的社交價值總和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來表示:
社交價值總和=信用額度質量X人脈基數質量
雖然不是特別嚴謹,但也可以表達的比較簡單了。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天生是個傳播者,你跟每個人所積累的信用額度如果只是在信息傳遞的范疇,要想達到有影響力的類似媒體傳播效果的社交價值總和,就要讓后面的人脈基數質量非常大才可以實現。
但是,如果你天生是個創造者,單看人脈基數可能就不適合了,可能先打造自己較高的信用額度,比如打造自己的優秀產品,聯接更適合的人脈,才是價值最大化的方式吧。
以上,看起來好像很功利,交個朋友還怎么多的算計。
但是,想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盡可能更有效率一些就得需要一個方法來把單位時間壓縮再壓縮。
要對得起時間,時間才能是你的朋友。
朋友也好,人脈也好,都是那些愿意和你一起花費時間和精力一起做點什么的人。
你認真的對待別人,才有可能收獲別人的認真對待。
沒有什么是比擁有這些人對你的信用背書更有價值的了。
求知路上邀你為伴
在轉過身之后,才知道自我中心之外,才是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