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陣子,在簡書總看到有人評論這本書,我便心生好奇。《一個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到底是本怎樣的書呢?于是,我懷著學習寫作方法的目的,翻開了這本書。
大概用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100多頁的書籍我就已經閱讀完畢了。再次回想,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還不是什么寫作技巧,而是它真的是“小小”的。小到這本書里面的20個原則,可以用一篇文章去概括。
說是20個寫作技巧,但我們在閱讀書籍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文化的差異。《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作者是加拿大的布蘭登?羅伊爾。對于用英語寫作的人,這20個寫作原則恰到好處。但對于我們漢語寫作者來講,適用的原則將更少。
這本寫作書更多地針對非文學類的寫作,對于小說和其他創造性寫作而言,這本書并不適用。
盡管如此,這本書也還是有些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今天,我就提煉重點,和大家分享一下。
1.說明文寫作中,適宜運用“自上而下”的寫作法,即先寫總結,開門見山。
很多時候,我們喜歡把總結性的話語放在文章的后面,但其實,對于說明一件事情、或者一個主題,開門見山,才更容易達到說明的目的。
王鼎鈞在人生回憶錄四部曲中提到,先寫重點,再寫次重點,這是報業的通用原則。因為,采用倒三角的結構,更便于在排版時篇幅的刪減。
2.把主題拆解為二到四個主要部分,運用引導句加以引導。
在寫作中,“三”是個我們很熟悉的數字。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圍繞著“三”進行構思。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至少是一個能夠避免大量出錯的方法。
看過很多童話的創作,也都是大量地運用三的重復,我們百看不膩,甚至喜歡這種熟悉感。
3.整合文字,避免雜糅,一個主題結束后,再討論下一個主題。
有時候,我們的作品之所以看起來凌亂,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對相似的觀點進行整合。
在寫書評的時候,只是照著書本一字不差的摘抄,那不叫寫書評。真正的書評,應該是書評人在讀書之后,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優勢,對關鍵內容進行整合的一個成果體現。最終,一本書將會被拆解為好幾個主題,并聯系更多相同主題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
4.大部分作品淺薄的原因,在于缺乏精準的事例。
為了支持我們所寫的內容,在用詞上,我們應該盡量地準確,具體。充分的細節當然會使文章變長,但“長”不等于“冗長”。
在選取事例的時候,應該盡量選舉具有個性的例子。這會讓讀者印象更深刻。
除此之外,軼事、引用、類比、明喻和暗喻都能使作品的觀點得到更充分的論證。
不僅如此,我們的語言還應該盡量保持簡潔。拆分長句,會讓文章更清晰。但是拆分長句,并不意味我們全部都要用短句。盡可能地變換句式,可以使文章更有韻味。
5.文章的可讀性,有的時候不僅僅在于內容,也在于排版和設計。
注意段落之間的空格,可以避免過于密集的文字帶來的疲憊感。適當地突出關鍵詞和短語,為其加粗,也有利于突出重點。斜體、破折號、項目編號、列舉、陰影等,都是突出重點的好方法。我們簡書的markdown,就很好用。
除了作者給出的方法,插入圖片,是網絡寫作的一個優勢。但過猶不及,圖片的數量不宜過多,以免喧賓奪主。
6.最后,文章需要修改。
直到你的文章修改到無可修改的程度,不然,永遠也不要說自己完成了寫作。
相信每一個寫作的人,都或早或晚地意識到,修改的重要性。就連海明威 ,看到自己未經修改的初稿,都會覺得慚愧。
正如朱利安?巴恩斯所言:
第一稿的愉悅源于欺騙自己它離真正的作品已經相當接近了;其后稿的愉悅部分源于意識到自己沒有被第一稿蒙騙。
文章修改,如廢墟重建。
end
以上六點,是我在讀過這本書后更精煉的總結。希望有志于提高自己寫作技巧的人,能夠注意這些原則。
盡管,有些原則依然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但清晰的指明燈依然可以照亮一定范圍的路。
摸黑前行太辛苦,我們需要光亮!
文|升騰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