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4日
這話題太大,我原是罩不住的,但我讀阿德勒,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心理學三巨頭,精研個體心理學。由他附身,我來談談。
這篇清單的13條建議,結合了講述阿德勒思想的《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兩本書精華內容,供你參考。
世界是主觀的。同溫的一杯水,冬飲覺冷,夏飲覺熱。我們都活在主觀世界里,如果你自身發生了變化,世界就會改變。所有人都可以改變,都可以獲得幸福,關鍵在于,你有沒有改變的勇氣。
現在不是由過去決定的,而是由目的決定的。
我們大家都是為了某個目的而活著,所以我們真正該考慮的是現在的目的,而非過去的原因,過去根本不存在。無論之前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你的人生取決于每一個此時此刻的目的。
所以,如果你無法改變自己,請你自問,你是不是抱著不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目的?
根本不存在什么過去。人人都是“我”這個故事的編纂者,為了實現“現在的我”的目的,其過去往往會被隨意改寫。人會從過去發生的龐大事件系統中只選擇符合現在“目的”的事件并賦予其意義,繼而當作自己的記憶。反過來說就是不符合現在“目的”的事件會被抹掉。
學會“課題分離”,把自己和別人的課題(“課題”可以理解為“事情”)分開來。辨別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考慮一下“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分離之后,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不為滿足別人的認可而活,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別人如何評價你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你能做的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
別人不是敵人,而是伙伴。如果你為爭取別人認可而活,別人就和你成了爭奪認可的競爭關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你的失敗,那你就不可能擺脫煩惱。所以,不要與任何人競爭。相反,如果你要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對世界的看法就會截然不同。那么,該和誰競爭,爭取誰的認可呢?往下看。
和理想中的自己競爭,爭取自己的認可。人類生來追求優越性,也正因為如此,人就會產生自卑感。自卑感不是壞事,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和別人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爭取自己的認可,只要自己不斷前進,超越自我即可。
獲得歸屬感。歸屬感就是把他人當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你必須要思考的是“我能給予什么”,才能獲得自己的位置。人只有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斷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不需要計劃,因為沒有目的地,只要關注如何度過這一剎那,跳好“此時此刻”的舞就已足夠。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 “此時此刻”。
做任何事都可以,只要這事對他人有貢獻。當人有選擇自由的時候,當人有可能迷路。但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心中帶著這顆引導之星,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不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誰都不知道的某個地方,某個好地方。現實的人生就是這樣,人生意義在認真跳好“此時此刻”的舞時,就會逐漸明確。祝福大家。
前面講的是修身的法門,下面說幾個待人的要點。
單身狗之間:“命中注定的那個人”根本不存在。通過設定一個過大的、根本不存在的理想來回避與現實的人交往,達到不想涉入一段關系的目的,這才是感嘆“遇不到真命天子”的人的真實面目。真相是:我們可以愛任何人,愛是一種決心、決斷、約定。
愛人之間:主動去愛是成熟的唯一法門。在童年,“我”正因為被父母愛著,所以才能活下去。作為性命攸關的生存戰略,我們都會追求“被愛”,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關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然而,“去愛的生活方式”是下定決心去愛某個人,那時候就能告別孩童時代的生活方式,實現真正的自立。因為,我們通過愛他人才能漸漸成熟起來,才能從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來。愛是自立,是成熟。正因為如此,愛非常困難。
長輩和孩子之間:不能批評也不能表揚,而要以平等身份交心。
如果你身為父母,一定一臉懵圈,聽我解釋。批評是干涉他人課題的行為,記住“你可以把馬強拉到水邊,但也不能強迫其喝水”;表揚會讓他把“爭取你的認可”當成目的,進而會讓他和別人形成競爭關系。而且,這兩種行為都把人際關系看成了縱向關系,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才會去干涉。阿德勒提倡橫向關系:雖不同但平等。
要想擁有幸福的勇氣,首先你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人潮擁擠我能感覺你
放在我手心里
你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