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投資就是用現在的資源,換取未來的資源。
代價是時間。
你研究換取方式的時間,等待未來資源來臨的時間。
李笑來老師說過一個概念,活在未來。
整篇文章的內容基本上都忘了。只記得“活在未來”和“篤信”這兩個概念。
我在整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把這篇文章重讀了一遍。和當初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的感受完全不一樣。
重新認識了這些概念。
未來就在眼前
小時候經常說一句話,我將來要成為像某某一樣的人。
咦,未來竟然直接擺在我的面前?
我們很多人并不是看不到,而是熟視無睹啊。
從自我投資的角度來說,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這不就是你的未來么?
你并不用費力地去看未來。你只要找到一個你想要成為的未來就好了啊。
比什么都簡單。
比如,我想成為像李笑來老師一樣的人。
那我該怎么做?
先從物理這個維度接近他。近到可以經常對話,可以觀察他的行為的程度。
然后學他的思維模式啊。
距離遠的時候李笑來老師有書,有專欄。
距離近的時候,可以觀察他的決策行為,可以聽他的講話觀點,幸運的話還可以手把手教你。
最簡單粗暴的了。
所以,你想看到未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現在找你想成為的“未來”。
未來已在你的身邊。
你可以看到下一秒
如何看到未來,這個是下意識的動作。
那么是否存在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式地看到未來呢?
想了想,想到曹操的例子。但是寫著寫著就發現完全是打臉的節奏。
結論就是不存在無意識地看到未來的方式(也可能只是個人知識有限,沒想到而已。)
那么,是否可以用反證法來證明,看到未來必須是下意識的行為呢?
接著推演的話,就是PDCA模型了。
計劃,實踐,反思,改善。
如何看到未來,需要的最少知識就是這4個步驟了。
那么接下來就是一些老生常談的事情了。
寫到這里,順其自然地想到,這4個步驟本身就是一個時間序的動作。
也就是說,實踐是計劃的未來。反思是實踐的未來。
既然要看到未來,那我為什么不帶著未來執行當下的動作命令呢?
比如,制訂計劃的時候想著實踐,想著反思,想著改善。
這樣的話會制定出什么的計劃來?
沒試過,不知道。
但是可以下一個判斷。一定比盲目的制定計劃要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減少許多浪費。
回到問題,如何看到未來?
未來太遠,看不到。我能不能先看看下一秒?下一個動作?
在計劃的時候看到實踐。然后循環等待時間帶來的我復利效應。
在你看不到太久遠的未來的時候,不妨試試這個方法。
構建自己的未來
如果把現在看作一個中心點,過去和未來是否就是對稱的?
已知和未知的對稱。
那么,想要看到未來是不是就可以試著從過去著手?
《未來簡史》這本書里一個觀點:預知未來,必須先了解歷史。
我們看歷史的時候知道,到了一個時間點上,事物必然發展成某一種狀態。
從開始到結果的過程中有無數個可能性。
但是只能有一個結果。
那我們看未來不也是一樣的嗎?
未來的任意一個時間點上,只會存在一種形態。盡管中間會有無數個可能性。
書上還有另一個觀點:推動社會變革的不是我們對真實現實的認知,而是頭腦中虛構的現實。
兩個觀點結合起來看,推演出以下觀點。
我們在頭腦中虛構一個未來,然后推動著這個時代變革前進。
當然,我們是沒有辦法推動整個時代的,但是我們可以推動自己啊。
我們在腦子里可以虛構一個未來的自己。并構建出未來的自己和未來的社會的鏈接模式。接下來就是推動自己變革。
這算不算看到未來?
比如,我虛構我在未來會是一個作家,我只要帶著筆記本電腦到處旅游,寫寫稿子就能實現財富自由。
那我就讓自己朝這個方向演化就OK了。
現在確定了,未來確定了。剩下的就是推進自己。
那么,所謂的如何看到未來其實就是如何構建自己的未來。
未來呈現在行動中
李善友老師說過一個概念,叫做跨越不連續性。
騰訊從pc時代的qq跨越到移動互聯網的微信。所以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諾基亞沒能跨越到智能手機,所以退出舞臺。
從現在到未來,不也是一個跨越嗎?
注意跨越是一個動作。
和跨欄的動作其實一個樣。
說到投資。
不管是投資自己還是其他的購買股票等投資行為。都要求行動。
如何看到未來?
答:只能在行動中看到!
我們知道事物是不斷變化的。回到跨欄的例子就是,你一直跑,但是那個欄不停在移動在變化,你得先找到才能跨。沒找到欄的就只能一直跑,到死。
所以,你不僅要行動,還要不斷地調整方向,調整自己的節奏。
這是一個長跑!
未來就是勢之所趨
未來是現在的延伸。不管未來變化多快,變得多離譜,它的基礎都是現在。
那么看得懂現在,又看得懂事物變化的規律。是不是就能夠看到未來呢?
看懂現在相對比較容易。難得是事物變化的規律。
即便是KK這樣的預言帝也不敢對未來打包票。但是他能預言,為什么呢?
我們先翻看過去。
看歷史,我們知道一個事物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一個必然的趨勢。
比如三國的開篇說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這個那個時代的趨勢。放到我們現代已經不適應了。
同理,我們這個時代也會有一個專屬的趨勢。
隨便瞎扯幾個,比如人工智能的時代一定會來臨。比如機器人一定會普及到日常生活當中。
這些都是未來很大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我們看到了。
但是,看到了然后呢?
看到了未來,那就活到未來去啊。
人工智能時代一定會來,那我們是不是就該想想在那個時代需要什么技能,我們提前準備啊。
不是經常有穿越小說的主角回到過去,憑著對歷史的了解牛逼逆襲嗎。
我們要做的是相同的事情啊。
源于好奇心
有一句叫做站得高看得遠。所以想要看到未來就的站得高。
那如何站得高呢?得看得遠!
這個不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而是說我們得讓自己有能力看得遠,然后才能站的高,也就能夠看到未來。
也就是得具備多項技能和技能,同時還得有個好奇心。
像李笑來老師遇到比特幣的時候,很多知識像加密學,數學什么的,其實并不懂。
但是為什么笑來老師就能夠成為比特幣首富呢?
這個出發點在于好奇!
然后通過他的學習能力對一系列的相關知識進行研究確定了這個東西靠譜,才果斷出手。
回到問題。如何看到未來?
1,有信息源
2,有好奇心
3,有行動
4,有方法論
不懂投資就投人
投資的最基本技能我覺得是模仿。
你不會?沒關系。
你覺得李笑來老師靠譜就跟著他投唄。
投完了再研究。
李笑來老師為什么投這家公司?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必然促使你去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
那么,問題就是如何判斷李笑來老師是否靠譜?
特別是中國,磚家叫獸多的是。一個個都靠譜?
扯淡。
那么,比模仿還要靠前的就是看人?
如何看人?
我是從事銷售工作的。有一個說法是,不看他說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也應證了李笑來老師經常說的那句話。先做到,再說到。
還在其他資料看到過一個觀點。
看一個人只要看他身邊的人就可以了。
李笑來老師和一個流氓是好朋友?
你信不信?
反過來,我和李笑來老師是朋友,你們怎么看我?
那么回到投資來。
你不懂,那你就先去研究一個懂得投資的人。
反正你跟著他投資,完了也要學習他的投資方式。并不耽誤。
這7個觀點其實是今天我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上的留言。
我在寫的時候分別從“未來”和“投資”這兩個關鍵點出發,然后換著角度寫。
這個方法還是在娜些年華的成長記錄上學到的。
試了一下,真的挺好玩的。
寫,真的是一個很好玩的動作。
不僅重新認識了一些概念,還能重新認識到自己。
2017.6.4 ? 凡語_自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