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十分反對大學談戀愛,我該怎么辦?
文:張宗超
今天收到很多留言的問題,今晚先回答中國藥科大學小妮同學的問題,還有幾個問題我會陸續回答。小妮留言說:
超哥,是這樣的,大學以前,我經常會被長輩灌輸“上了大學就輕松了”之類的思想。
后來上了大學,發現這個世界和我原先想象的差別好大。所以大一上學期特別迷茫,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加的組織社團沒有多少是自己感興趣的,后來也就都退了。
大一下學期的時候,決定“洗心革面”,做原先積極向上的自己。于是加了自己喜歡的社團和組織,感覺和大家在一起非常開心;有空的時候常常到學校里逛逛,心情也不錯。
現在上大二了,感覺相比大一真的是個很大的跨越,這是我完全沒想到的。
我室友都是學霸型,兩個在校會都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定位;還有一個則有了一個研究生男朋友,兩個人相互學習,互補互助,十分美好。
說了這些,其實我想知道的是:超哥你對大學里談戀愛的事情怎么看?認識幾個社會上的大哥大姐,都說大學里玩玩就好,不要當真。
另外,我在家里是乖乖女的類型,爸爸媽媽十分反對大學談戀愛。
說了很多,你的問題只有一個:超哥我如何看待大學談戀愛。
毫不客氣地說,我怎么看,和任何人沒有關系。但這不是重點。在表明我自己的看法之前,前面的描述中還有幾個點,我真的很不忍心就那么丟掉不提。
首先,被灌輸“上了大學就輕松”這樣的思想的人,只在多不在少。你也真切的感受到,現實和這些描述差別很大,甚至天差地別。這是為什么?
——最重要的是認知問題,其次是標準差異。
給你灌輸“上了大學就輕松”的人,很可能不過是出于幫助你保持希望而已,也就是幫助你熬過高中最后苦逼的那一年。雖然這種做法在我看來并不可取,甚至有些蠢。
每個人的成長其實都需要經歷很多東西,沒有那么輕易就“輕松了”,有了這個認知,你能夠更好的去繼續努力向上,而不是。幾年前就有一句話:生活就像心電圖,別想著一帆風順,除非你掛了。
所謂的標準差異,我簡單的舉個例子:高中時候的我,因為認知不到標準的差異問題,就犯過一個錯。那時候我受到同桌的影響,開始放肆的玩,對學習不管不顧。
標準的差異就在于同桌是有家境的人,而我需要自己努力改變家境。說白了就是同桌的起點比我高,他可以放肆的玩,掉下來了,還有家境撐著,而我一旦徹底放肆的玩,掉下來了,就真的玩完了。
其次,你說到大一的自己因為迷茫,退了又加了一些組織和社團,我覺得這一點也不錯,畢竟你在不斷的行動中調整自己,認知自己。
最后,說到舍友的情況,你應該慶幸遇到這樣的舍友,因為她們都有值得你學習的方面,畢竟這樣的環境本身就帶有積極向上的因素。
但需要注意的是,你完全不必要去羨慕,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如別人。每個人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至于感情就更是如此。
以我的觀察看來,愛情都有一個定律:很多愛情都是別人看起來很美好,而經歷的愛情的人,就沒有不受傷的,關鍵在于彼此怎么對待。
不是對你你舍友的學生會工作和愛情做批判,只有祝福。之所以單獨提及是希望你能夠正確的看待別人的優勢,同時也要學會正視自己的優勢,包括你能夠調整自己,做回積極的自己,這是你的調整和認知能力優勢。
說完我不忍心忽略的幾個點之后,回到你最重要的問題來。
我不確定你現在的情況,但可以肯定的是你渴望自由而自然的去戀愛。我主張的是:想要的,就自己主動爭取。
——成長,除了學習之外,還來自于經歷。
爸媽的出發點是為你好,而你需要知道的是愛情也好,生活也罷,都是你的。沒有誰能夠代替你過完你的生活。在大學,如果遇到那個你中意的,不必刻意拒絕內心的渴望,主動把握、主動爭取,這是你有的權力;如果的確沒有遇到,也不用懷疑自己,畢竟除了你的優秀吸引之外,愛情還需要所謂的緣分,如果你相信的話。
你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什么都聽爸媽的,“乖乖女”一個標簽就把你困在一個條條框框里。你接下來的變化無常的人生,你又如何更好的面對?
別說我危言聳聽,畢竟你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和主導者。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是成長,所謂的不允許談戀愛,其實是擔心耽誤你的成長。而事實上,這樣的“不允許”卻恰恰阻斷了你成長的最好路徑——經歷。
我主張的一種教育是引導和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用所謂的經驗來教訓和束縛。
你需要做的是沖破這一層束縛,勇敢的獨立起來。即使這個過程沒那么容易,也不能放棄。
—END—
【宗超説】
回答各種大學生及職場問題,
微信號底部菜單欄“超哥答疑”可以查看往期精彩。
我的文字向來不夠溫暖,但真誠。
我不討好,敢說、敢罵。答疑咨詢是我的“職業病”,不是理所應當。
咨詢郵箱:zhangzongchao2017@126.com
我一直在努力,看完別忘了轉發分享以及關注我哦~這會是你給我的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