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經不住問自己:你寫寫寫的意義跟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每天只要不出現(xiàn)特殊的情況,都會花上一到兩個小時用來寫作,而我把文章放出來,最終就是希望有人閱讀,有人評論。
有的時候寫了那么多,許多朋友與客戶看見了也會表示出鼓勵與加油的愿望,但有的時候瀏覽量實在是很少,我就會思索著我到底需不需要每天堅持著做這件事,或者是我每天做的這件事到底意義為何?
以前小的時候我愛寫日記,但是寫完日記我都把它鎖在抽屜里,深怕別人偷看了去。我不希望別人看我的日記,是因為日記里記著的都是我心中的小秘密,而這些秘密我的內心是拒絕與人分享的。
再長大些,有了網絡,我就注冊了一個博客,我在網易博客上也寫了一段時間的文章,但是由于學業(yè)沉重的緣故,而且后來博客漸漸的被微博取代了,久而久之,博客就被我拋在了腦后。
再后來,每個人都有了QQ,QQ空間里的日志可以讓人隨心的分享自己的心情與所見所聞,我就慢慢的開始在QQ空間的日志上寫文章了,斷斷續(xù)續(xù)的,也寫了幾十篇。
但是其中很長幾年,我是把寫作與閱讀荒廢了的,那個時候,我的內心跟處境遭遇了一些變故。我越來越看不進書,也越來越寫不出字。那段時間,我變得很壓抑、易怒,很多情況下,根本無法全神貫注的做一件事情,也許直至現(xiàn)在我還是覺得這種境遇會若影若現(xiàn)的發(fā)生在我的身邊。
我一方面對自己處境不滿意,一方面又邁不出新的一步,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只牢籠里的鳥,沒有自由,受盡剝削與凌辱。
我極其的不滿意自己的生活。
后來我姐姐對我說了一句話:你不是喜歡寫作嗎?當時我回答她的是:我沒時間去做這件事。因為對于那時的我來說,顯然寫作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而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且那個時候,我常常處于非常焦躁的邊緣,以至于根本靜不下心來去寫一些東西。
過了幾年,我跟我姐姐又開始見面、談話,她問我工作怎么樣,過得怎么樣,我只是回答了一句:一般般吧。她又問道:你不是喜歡寫作嗎?這是她第二次問我,我不知道她知不知道她已經問過我相同的問題兩次了,但是當她第二次問我后,我開始了長時間的思索。
大概過了幾天后,我決定拾起我的筆,寫作不在于早晚,而在于想寫的心境。
我覺得那個時候的我不安于現(xiàn)狀,但是卻又不知道如何改變現(xiàn)狀,那個時候的我烏云密布,卻不懂得欣賞雨過天晴后美麗的彩虹。很多時候,我都不能安下心來做一些事情,我的內心無比的焦灼跟不安。
我覺得我得靜下心來,把自己的狀態(tài)拉回來。所以我開始了長時間的寫作,閱讀。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寫作可以讓人心靜,平和。是的,當你的內心遭遇了一些無法預料或者不能平復的事情時候,寫作跟閱讀確實是一劑治療心煩氣躁的良藥。
在寫作的時候,你可以把你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內容用文字代替它描寫出來,你可以用一些圖片表達你內心的喜悅或者不滿;在閱讀的時候,你可以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你可以跟作者的思維交合,你可以讓作者做你的思想工作,你可以碰到感同身受、處境類似的人。
當你沉浸在另外一片世界中的時候,你會忘記了你原本的焦躁不安與擔驚受怕,當你的內心恢復了平靜,你想問題的角度才更加清晰明了。
人在沖動的時候往往最容易犯錯,而這些錯誤在你的心情恢復平靜的時候想來卻懊惱萬分。
所以寫作與閱讀教給了我許多,它們使我的思維更多樣化,心思更細膩。它們往往帶來的是偏正或者處于中間的能量,道出的通常都是人世間平凡而又真切的小事。
靠大量的閱讀,我們可以積累自己腦海中的素材庫。一個沒有知識的人,是不可能對各種引用信手拈來的,一個從不閱讀的人,必定是一個心無海量的人。
林則徐說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為什么歷來我們都對文學家懷有一份深深的敬仰之情,因為他們的知識淵博,因為他們的做事做人風格。
古代自有孔夫子,一代儒家學派的掌門人,深諳其道,字字珠璣,他不僅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聲名遠著的,古代凡能稱之為夫子者,皆為有文化,有思想之人。
近代的魯迅,棄醫(yī)從文,因為他覺得當醫(yī)生只能醫(yī)好病人的身體,只有當文字者,才能喚醒人們腐朽的內心。他開創(chuàng)了寫白話文的先河,他那“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憂國憂民思想全部融匯入他的筆端。魯迅的文字犀利、諷刺、不畏懼、不膽怯。
從古至今,歷來的文字者,皆為偉大的思想者,愛寫作的人,自然也愛閱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讀書、寫字,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