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a?琦帥班?第一周第四次作業

R · 閱讀原文片段

“行動科學管理術”利用“ABC模型”的概念來解釋人的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A=Antecedent(前提條件)

B=Behavior(行動)

C=Consequence(結果)

前提條件指的是引發行動的環境。比如,會議結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一下);視力變差(所以你戴眼鏡);上司對你說“提交企劃報告”(所以你提交報告);朋友對你說“請你吃點心”(所以你吃了點心)…這些都屬于前提條件。

“在上司的要求下提交了報告”“在朋友的邀請下吃了點心”則是一種行動。像這樣促使人們采取行動的前提條件是必要的,但只有前提條件,無法使行動多次重復。

如果出現了提交報告卻沒有獲得通過、點心很難吃等不好的“結果”,那么人們就不會愿意重復這樣的行動。但是,如果出現提交報告后得到了贊揚,點心很好吃等結果,那么人們就會自發地重復這樣的行動。就像斯金納說的那樣,行動是受其結果影響的。

請準備一張紙,將整個行動的過程都寫出來,關于C(結果),不管是好的結果還是壞的結果都寫出來。

比如讓自己變好的行為,如“跑步”,則或許有“體檢時發現身體出了問題”“變胖了褲子穿不下”“朋友邀請自己一起跑步”等A(前提條件),或許會出現“跑步之后心情舒暢”“變瘦了”“變得健康了”“感到疲憊”等C(結果)。

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客觀地觀察自己的狀態了。

I · 拆書家講解引導

片段中提供了一種ABC模型,這種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人的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A=Antecedent(前提條件),前提條件指的是引發行動的環境。用易于理解的話說,前提條件是產生行動的原因,這個原因可以外在的也可以是內在的。

比如,很多人想減肥,行動是少吃多運動。那么前提條件可能是,同事說我胖了,去年的衣服穿不上了,身體機能下降,沒有以前精力充沛了,吃得太多養活不起自己了……或者是就是覺得太胖了,是自己不自律的表現等等。

前提條件可以引發行動B=Behavior(行動),但是無法使行動多次重復。行動怎樣才能多次重復呢?取決于好的結果C=Consequence(結果),即正向的反饋。如果反饋不夠好,那么行動自然就不會很好的重復。

通過“ABC模型”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很好的覺察到自己的狀態。

A · 學習者拆為己用

請大家想一個最想養成的習慣,并分析該習慣動作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前提條件也許不是一個,請把想到的都寫出來)。

想養成早睡的習慣:

a=身體健康,生活規律。

b=睡眠是最好的保養,規律的睡眠會帶來飽滿的精神。

c=生活更規律,身體和精神狀態更好,有更多學習和成長的時間。

如果該習慣養成了,即行動產生了,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當然這個結果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比如如果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運動,我可能沒有時間追劇了;同時因為吃的少,我可能沒有能量去學習了,等等。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是什么在阻礙自己)

如果養成這個習慣,可以早起,在早上完成更多困難的任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