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開始快速成長的4種跡象

出處:德魯克管理學院? 微信公眾號

導語

如果你經常觀察身邊的朋友,你會發現,當一個人在快速成長時,他都會有一個明確清晰的發展方向,我們把這個方向稱之為“人生算法”。

所謂的人生算法,就是解決人生中各種問題的系統方法,是不斷迭代的機制,是提高自己達成目標的概率的套路。

但是對于社會整體,我們有共通的人生算法,只要你找到并踐行這些算法,你就會走得更快。

這就是我所說的“順著天賦做事,復用套路成功”,一個人擅長的事情是有限的,做成事情的套路也都是有跡可循的。

因此你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像羅胖說的: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對世界不斷重復的最基本的套路,你要找到它,重復它,強化它。用它的力量穿越光陰,把你的一切軟肋變成鎧甲。

我曾經觀察過很多從普通人逆襲的牛人,結合自己的經驗總結了他們的人生算法,在這里分享給大家。

1

習慣性反思:

我對現在滿意么,我還可以更好么?

阿里巴巴CEO張勇在湖畔大學授課時曾經說過:“不安分,是我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

所謂不安分的人就是習慣性的在反思:我對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滿意么,我能不能做到更好?

大多數人對自己的生活其實并不是那么滿意,但是想想“離開當下”的陣痛,再想想未來的不確定性,大概率就會退縮。

阿里巴巴旗下盒馬鮮生的行政總廚黃海飛,他是阿里人口中的Gary,做了三十多年廚師,還曾是萬豪酒店的第一位中國本土行政總廚,被圈內人譽為上海“廚神”。

黃海飛從英國回國工作幾年之后,敏銳地發現餐飲行業的新動向,他發現雖然自己管轄的高端餐廳都還是行業翹楚,但也開始受到了新業態的沖擊,各種網紅餐飲、互聯網訂餐、線上線下結合的零售店等各種方式在年輕人中越來越流行。

黃海飛意識到了行業正在醞釀巨變,他覺得自己可以干點更大的事情。

于是,47歲的他加入了當時一窮二白的盒馬,放下了炒勺,每天夾著電腦跟一群比他年輕20多歲的年輕人混在一起工作。

相比于那些因為生活不如意而立志改變自己的人,黃海飛做出這個決定可能更加不容易,畢竟他已經達到了廚師行業的頂級水平,而面試后盒馬鮮生創始人老菜(侯毅)和老期(夏淵)當時是這么跟他說的:

“你越快過來越好,我們馬上要開餐廳。”

“好,餐廳開了嗎?”

“沒有。”

“地址在哪兒?”

“也沒有。”

“那總有菜單吧?”

“等你來了之后再定。”

這一段簡短的對話甚至讓黃海飛錯以為這是一家皮包公司。

但是現實并沒有讓黃海飛失望,盒馬的發展速度、工作方式、整體氛圍都讓黃海飛止不住的亢奮。

4月進公司以后,黃海飛著手選址、開發菜品、擬菜單、裝修。7月7日,第一家新店就開張了。“開業前48小時我們幾乎沒有睡過覺,那真是一段打了雞血的日子。”

除此之外,在短短的幾個月里黃海飛還帶領員工開發了1000多種自主生產的熟食、方便菜和點心的SOP(標準作業程序)。為了一種月餅的口感,他甚至可以在廚房嘗試30多次,往返門店和工廠10次以上……

后來他們的成功有目共睹,開業第一天盒馬賣出了200份外賣,第二天300份、第三天400份……

我常說,一個人最稀缺的機會就是選擇的機會,當你還有能力和意愿做出選擇的時候,我勸你一定不要遲疑。

人生中關鍵的選擇節點并不多,如果有可能,那你就一定要跳出舒適區,追求一下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你不想等老了后悔,那就一定要珍惜選擇的機會。

相比于因為生活不如意帶來的的持續痛苦,我還是勸你選擇改變帶來的陣痛。

所以,針對“反思”這點,我有6個建議可以和大家分享:

1、要定期思考:現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么,我還能做到更好么,我怎么才能做得更好?你可以每3~6個月思考一次。

2、如果當下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那你就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工作模式,如果改變這些都拯救不了你,那么你就應該想辦法讓自己跨上一個更大的臺階,比如讀一個新的學位、考一個新證書、換一個新工作。

3、不要害怕選擇,因為很多選擇就是選之前很糾結,其實跨過那道坎也就那么一回事。

4、選擇之所以是選擇,就是因為選項雙方對你來說勢均力敵,所以光靠“想”是沒用的,你只有通過充分的調查和精準咨詢有相關經驗的人,才能得出相對正確的答案。

5、面對重要的人生抉擇,不要盲目相信周圍的親朋好友,而要堅定地相信“懂”的人。比如很多人在決定高考后選什么大學,往往相信的不是有經驗的前輩,而是自己沒上過大學的親朋好友。

6、如果你既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該干什么,又特別迷茫,那你就應該把自己手上的事情做好,或全力以赴的賺錢,畢竟賺錢能治愈一切矯情。

2

善待你的時間:

一切經濟都是時間經濟

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現代人對碎片時間的利用,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在商業領域,各大企業都在極盡全力爭奪用戶時間,羅振宇甚至提出了“國民總時間”的概念,指出未來用戶的個人時間將會成為商業的終極戰場。

但是在用戶的個人層面,大多數人根本不拿自己的時間當回事,對很多產品如中毒一般上癮,頭條、抖音、微博、朋友圈這些產品無縫隙的填滿自己所有時間,甚至包括上馬桶、刷牙、洗臉……

商業的力量在時間爭奪中步步勝利,就意味著個人在時間的使用上節節敗退。

英國《每日郵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非睡眠時間,人們每天至少解鎖73次手機,平均每4分鐘一次。

在總時長中,瀏覽媒體軟件占13%,使用社交軟件占12%,瀏覽網頁占9%,打電話的時間僅占13%,剩余時間會用來打游戲,手機購物,看視頻。

很多年輕人下班回來躺床上刷抖音、快手,刷到半夜一兩點是標配。

在時間爭奪上的失敗不僅意味著你可以自主使用的時間少了,還會帶來更多的問題,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時間碎片化、效率低下、熬夜、意志力低下……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一切經濟都是時間經濟。

人生際遇的分野,根本上來說是從時間的利用方式上開始的,再加上很多人對碎片化媒體的沉迷,此消彼長之下,人和人的差異就越來越大。

所以:

1、不珍惜時間的人往往意味著他們的時間沒什么價值,因為浪費了那么多時間,他們也沒什么損失。

2、遠離殺時間的產品比如頭條、抖音、快手,低俗的YY小說、網游等一切能讓你上癮的東西。

3、對個人時間科學規劃,工作日期間全力以赴工作、學習、運動,周末盡情玩。

4、學會拒絕,把80%的精力投注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去,拒絕無關緊要的機會、工作、聚會、社交。

5、學會科學的休息,因為良好的休息是一切生活和工作的基礎,休息好的人走起來都虎虎生風。

3

不斷的自我鞭策:

沒有超出預期就是不合格

我曾經問過一個出身麥肯錫的老板:你認為職場上最有潛力,你最喜歡用的人是什么樣的?

這位老板稍微思考了一下說,那些最有潛力的人往往是自我鞭策能力比較強的人,你對他們可以絕對信任,最關鍵的是他們交付的工作成果,永遠都超出預期。

他還分享了一條麥肯錫的工作準則:如果對你的要求是100,即使你達到了100但沒有遠遠超出100,雖然沒人說你什么,但你就是不合格。

是不是能夠遠遠超出老板對你的要求和預期,能夠反映你的工作態度和你對自己的工作要求。那種對自己有嚴格要求的人,才有可能不斷打破老板的預期,才是職場上最有潛力的人。

我以前有兩個作者,一個是新晉作者,我們姑且稱他為W,另一個作者是最近在知識付費領域嶄露頭角的帥小冰。

說真的我以前手上能用的作者很少,所以最早不管什么事情我都要找W來寫,但是W給我工作的整個過程都特別讓我失望。

每次W的稿子質量比較普通,偶爾還有拖稿、抄襲、詞不達意、錯別字,常常不接電話不回微信,而且他特別計較稿費,要價的標準要遠超同等水平的作者。

鑒于他有這些問題,我后來只能在是在找不到人的時候才會用他。

而我的另一個作者帥小冰則不是,一方面她不是特別糾結于稿費,把每一個寫作的機會都看作是提升和展示自己的機會;

另一方面她會特別認真的總結方法論,特別用心的為每一篇稿子查資料、提創意,稿子寫成了還會認真細致的打磨3次以上,很多時候她寫的內容都讓我感覺到眼前一亮,所以經常是一稿就過。

兩年過去了,回過頭來看兩個人的發展真的是差異巨大,W長進不大,稿費和文筆基本還是兩年前剛出道的水平。

但是帥小冰已經在內容領域嶄露頭角了,她主講的《12堂讀書變現課》,短短的幾個月就賣出了五千份,而且今年有望成為百萬薪酬的講師。這對于一個出道不久的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座巨大的職業里程碑。

而W到現在還認為自己是懷才不遇,還抱怨自己運氣不好,抱怨我不給他真正的好機會,不愿意踏下心來認真做一些扎實的工作。

所以對兩個人發展的顯著差異我并不意外,要知道如果你總是漫不經心的對待工作。當你下腰扎馬想要大干一場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發力不足,既是習慣上的,也是能力上的。

Tips:

1、永遠都要思考,怎么才能做得更好,畢竟這個世界不是屬于有權人的,也不是屬于有錢人的,而是屬于有心人的。

凡事用心精益求精,能不能成精英我不敢保證,但是做到這一點的人都很牛逼。

2、永遠不要降低自己的要求,因為只要有了第一次,就一定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比如減肥的人只要有一次放縱自己,就一定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3、你大概率做不到上一條,但是如果你做不到,也不要苛責自己,因為巨大的愧疚感會削弱你的意志力,你要做的是“以前放縱自己100次,現在努力放縱自己90次,而不是110次”,你就算有進步了,不要試圖一蹴而就。

4、不要想著“到時候一定認真”,經歷過高考的人都知道,認真是一種習慣,平時不認真的人到了大考也不會認真。

對每一個機會都全力以赴,對文件的每一個重要節點(特別是標題、報價、領導名等)反復檢查,不要得過且過。

5、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光有夢想和目標是不夠的,還要提出切合實際的目標,從相對容易的角度切入,有可執行、可落實到細節的計劃,事后還要復盤尋找問題。

6、沒有管不好的自己,只有執行不下去的紀律。

想要成為優秀的人,先要有一個優秀的形體,不要邋里邋遢,買幾套合身的好衣服,把自己洗干凈,該減肥就減肥,該提升氣質就提升氣質,該運動就運動,聽起來很簡單,但很多人做不到。

7、不要猥瑣,不要老說臟話,不要老看一些奇奇怪怪的影片,不要老去一些奇奇怪怪的場所(就算去網吧也要去高端一點的網咖)。

4

空杯心態:

始終對新事物保持開放

曾經有讀者問過我一個問題:為什么現在網上信息那么多,但是人和人的見識、認知還是差那么多呢?

我思考了一下回答他說:人和人本身就有學習能力的差距,這導致了學習水平直觀上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很多人的心態太固化了,他們根本就接受不了任何新的信息。

但是如果你總是拒絕新知識、思想的輸入,那你的知識水平、思維方式、價值觀就只能被身邊的親朋好友和一些無腦網文所決定,網上那些特別愛否定別人、動不動就情緒激動的人多數就是這樣一類人。

這就是禪宗講的初學者心態,也就是很多人說的空杯心態,對待新的知識、思想不要有任何成見,也不要因為情緒、經驗拒絕新的知識和思想,。

我認為判斷潛力強弱的重要指標就是“空杯心態”,也就是看這個人對于新的事物保持開放心態,而不是總是因為自己的經驗和舊的認知,拒絕新的知識。

我有個朋友想要學習寫作、開公眾號,于是我就主動推薦了某個公號的新媒體課。不過那篇課程推文的標題反其道而行之,寫的是《2019年,我勸你別再做公號了!》。

我這個朋友有點生氣,為什么推給我這篇文章,起這個標題我就不可能學!

我斷定他只是看了標題,而沒有看內容就來反駁我,這就是典型的沒有開放的學習心態。

我說你要想做自媒體,就一定要多聽多看,千萬不能有這種封閉心態,不能單純因為標題不合你意,就已經拒絕了學習。

很多人不是學習之后放棄了學習,大多數人是在學習之前放棄了學習。

這就是為什么明明知識和資訊大行其道,但是還是有很多人看起來好像什么都不知道的原因。

這些人往往處于傅盛說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階段,更可怕的是95%的人處于這個階段,因此他們也就失去了思維、認知、知識升級的機會。

可是大家都知道這個世界的科技突飛猛進,各行各業每天也在發生巨變,知識和思想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新的碰撞,對人的要求也就相應的越來越高,如果始終待在最底層的階段,就很難適應世界對我們提出的新要求。

而且保持空杯心態的人最終不會太差,因為他的知識體系和認知體系是不斷升級的,他們面對“正確”的時候會自覺的跟自己對比,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這種成長的力量是巨大的。

Tips:

1、批判別人之前,想想是不是因為自己太low看不到別人的牛逼之處。

2、如果沒有調查和思考,不要隨便去指出別人的錯誤,因為很可能只是你認為別人不對而已。

3、整天在網上打嘴炮、說別人不好的人往往是Loser,因為沒事可做,浪費時間也不心疼。

4、遇到新知識和思想前,不要急于否定,先了解,再思考,最后做結論。

5、在你拒絕新的知識、思想時,如果你是在3s內做出的決定,那這個決定一定是下意識的,往往是帶有成見的,建議你重新認真思考。

6、你大概率是那95%中的一個,所以還是好好學習、好好讀書吧。

7、建立自己的常規信息來源,可以定期查看行業論文、行業網站、科技網站、精選公眾號、行業群的信息,同前沿的人保持聯系。

以上,是我對如何高效成長的一點思考和碎碎念,希望能夠幫到大家,一起進步。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01 習慣性反思: 我對現在滿意么,我還可以更好么? 阿里巴巴CEO張勇在湖畔大學授課時曾經說過:“不安分,是我選...
    山水雨末閱讀 542評論 3 4
  • 做對事贏一次 跟對人贏一生! 一個人開始快速成長的4種跡象: 1、習慣性反思:我對現在滿意么,我還可以更好么? ...
    蘿歆歆閱讀 427評論 0 6
  • 晚上本想做ppt,但是打開了財務自由之路。略讀了一遍發現第三本很適合我,也更有興趣。 略讀加選擇自己喜歡的的確是個...
    just4progress閱讀 309評論 0 1
  • 向陽_554f閱讀 230評論 0 0
  • 談到“情商”這個話題,我的內心是沉重,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我不知道摔了多少跟頭,同時也給他人帶了很多不愉快,...
    陌上可妍閱讀 593評論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