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高照

盛夏時節,紫薇花開,艷陽高照,逸馨遠飄。春天,水陸草木之花甚蕃,入夏以后,百花盡沒,草木蔚然而深秀。紫薇卻在夏日里初作花,驕陽下綻放,從嫣然到落英,要整整持續一個夏天,100多天。時至九月,北京的苑林,武漢的東湖,南京的孝陵,隨處可見。紫薇紅艷,色彩繽紛。白居易詩云:“盛夏綠遮眼,此花紅滿堂”。唐朝大詩人杜牧詩贊:“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形象地描繪了紫薇在夏秋少花季節的獨特個性。不占上春、桃李無言、偏笑艷陽、秋露花欣。

立秋節后,北京暑退,正午艷陽,早晚明顯的秋涼。土城公園,林蔭茂密,小月河邊,垂柳排岸,從數丈高的枝頭飄搖下落,接地而垂,與道路另邊茁壯而出的榆槐松枝,條杈交錯,形成穹蔭小道。木秀蔭茸,曲徑通幽;行走其間,涼爽益清;林高天自遠,心靜地自偏;只可惜,茂盛之時,已是夏盡秋涼。不經意間,會被嫣然的紫薇花提醒,林林總總,散布在道路旁,構劃成一幅紫薇入畫的彩卷。

紫薇干并不粗壯高大,支起茂盛的樹冠,花艷枝頭。樹干扭曲而豎立,光滑無皮,有龍紋攀援的古憨之態,頗似圣賢老君們的柱杖,就像老子講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卻可立撐千斤,常與高僧鴻儒為伍;不做板木之材,甘為圣人扶身。陶淵明執杖而耘耔,不就是紫薇伴身嗎?

紫薇形態可鞠,身態則有些骨感。俗話說,人活臉,樹活皮。可紫薇春夏秋冬,四季光著身子,沒有絲毫的冷暖之畏。這是紫薇最鮮明的身態。漫步于園林之中,冷不丁看到赤身裸體的朽干,帶有深沉而細膩的木色,光滑、扭曲、韌性、質密,那一定是紫薇。尤其在冬雪之日,萬物歸藏,紫薇坐觀四時變遷,淡定從容的身態最為鮮明。真實與率性,盡情展現;遺世而獨立,孤傲寂寞;任憑風吹雪打,威姿悠然;心清志廣,別具一格。

紫薇其實就是樹木,高大者為喬,矮小者為灌,屬于喬灌木。紫微星則為星宿,也就是北斗星。歷史上,對“北”和“紫”兩個字,常常有重大的政治解讀和權貴意義。如“紫禁城”、“紫氣東來”、“紅的發紫”,北京、北伐、陜北等等。一種最高而極致的代表。北則是運之生門,倚重生發之地,須重兵守護,確保安穩。秦漢歷代長城均是拒北而建,以保北部安寧。

紫薇星乃帝王之星,祥瑞之征。傳說紫薇花是紫微星的化身,能避邪,紫微神手中執有一枝紫薇花。民間修建新房,對聯中往往有“豎柱喜逢黃道日,上梁正遇紫薇星”。

從漢代開始,紫微就被用來比喻人世間的帝王居處,專指皇宮。如何把“紫薇”神化,又與紫薇花連在一起,是有相當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封神演義》中,周文王長子被姜子牙封為“紫微星”,白蛇傳中的白素貞為紫微星在凡塵的化身。紫微星為帝座,權威至高、唯我獨尊、主宰眾星。在周易、數理算命、生辰八字、甚至國家機關、王朝命運,都與紫薇息息相關。唐朝開元,中書省(國家最高政務中心)叫紫微省,官員也叫紫微令、紫微郎……。諸葛亮隆中隱居茅廬園中,就載著2棵紫薇,隱驥著圖強國家的大志。

蘇東波這位大家巨匠,文中有詩,詩中有畫,畫中有禪,集書詩詞畫于一身。赤壁賦中寫到,“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其中斗、牛就是紫薇星中的斗宿和牛宿;才華橫溢千年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也提到紫薇,“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儒下陳蕃之榻。”白居易:“盛夏綠遮眼,此花紅滿堂。”后兩句是:“自慚終日對,豈是紫微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哀嘆。可見歷史上,紫薇不但是帝王之星,也是文昌之星。

無皮紫薇樹,也有詼諧的一面,“大樹大皮裹,小樹小皮纏。庭前紫薇樹,無皮也過年。”于是窮人常以無皮樹自喻,顯示了“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心態和“樂觀豁達,人窮志堅,不畏貧困”的氣度。

梅花屬于“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支開。”紫薇則是樹木秋綠濃,枝頭萬點紅。在北方初秋涼爽怡人的時節,放松心情,閑靜下來,去看看紫薇花開吧。不亞于冬雪中的梅開。在秋風和暢的朗夜里,仰頭察察北頭星群吧,把目光也射向斗、牛之間,是否會有蘇東坡王勃的雅趣和清懷呢?即便不會獲得感覺,至少對每天俯視彎曲的頸椎是有好處的,走出蝸居,仰視自然,讓紫薇這顆最吉之星照照,或許會應驗算命先生的造話,吉星高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