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前,一本《心靈雞湯》引領了時代的風潮,一時之間《讀者》《知音》也風行天下。各類雞湯文章滿天飛。雞湯文以小見大,從一個故事娓娓道來,總能撥動人們心中最軟弱的那部分。這使得雞湯文廣為傳播。
然而到了今天,這類的雞湯文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鄙夷。
在這些人看來,雞湯文的模式就是講一個故事,再闡釋一個人生的道理。你要堅持100天啊,你不要做無謂的堅持要學會改變啊;你要努力啊,你不要只是看上去很努力啊;你要樹立目標啊,你要適時調整方向啊……一個點,它可以講出一大堆有道理的話,而相反的那個點,它照樣可以自圓其說,而且頭頭是道。它總是充滿著關懷,能觸到人性的G點,說到你的心坎上。
除了這個問題,一些雞湯里的故事也有許多的坑。
那天看稿子,稿子是一本勵志類的,很多內容就屬于雞湯。其中有一篇講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老鷹要想活到70歲,必須在40歲時做出一個艱難的抉擇:等死或者重生。而重生的前提是將嘴巴、爪子、羽毛全部換一遍。這種更換不是自然脫落后的更換,而是主動拔毛斷喙。這相當于人被生生活剝一層皮。經歷了這樣的自我磨難,老鷹才能獲得重生,讓生命得到加倍的延長。
↓↓較為完整的故事點這里↓↓
? ? ? ? 拔毛斷喙,鷹獲重生
這個故事是用來論述“人要成長,就要挑戰自我”這個觀點的。拋開故事的真偽,用這樣形象的故事來說明,廣大吃瓜群眾是喜聞樂見的。但我對這個故事產生幾分懷疑。
本著求知的態度和科學嚴謹的原則——咳咳,好吧,主要還是好奇——我在網上搜了一下,想看看下這是到底是哪里的神獸,結果在果殼網發現一篇文章,讓這件事變得十分有趣:
↑↑點擊鏈接,發現真相↑↑
看到謠言粉碎機,你應該就明白怎么回事了。馬旦,這故事誰編的?這不是純捏造嘛。
還有個故事流傳甚廣,就是溫水煮青蛙。這句話的知名度比上面老鷹重生的大得多。甚至你我在寫東西、表明觀點時都曾經用過這個說法。用這句話警示我們,不要沉湎于固有的狀態中不思進取。溫水煮青蛙,青蛙會變水煮,似乎已經成了毋庸置疑的事實。
一下子整個人都不好了有木有?
也許就是這樣的原因,雞湯文的口碑江河日下,越來越多的人對雞湯文嗤之以鼻,覺得這種雞湯沒營養,甚至還容易中毒。
然而,雞湯從此真的一無是處?也不盡然。你有沒有發現其實雞湯文很受歡迎?為什么好多人愛讀雞湯文?雞湯文里有沒有隱藏著寫作的套路?我發現有人就從雞湯里提煉了兩個寫作的技巧。
兩周前參加了“選擇自己”舉辦的寫作訓練營,主講是弗蘭克。招生廣告上是這樣介紹他的:
十年前,他是一個從來不會寫超過500字的理工男,現在是外企資深項目經理、在行行家。2015年他寫了30萬字,成為靠寫作月入3萬的斜杠青年。2016年,通過總結寫作思路招收學員收入了20萬元人民幣,隨便一篇文章就能得到幾百上千的打賞。
在訓練營中,他反復強調,寫作需要具備三個要素:
? ? ? ? ? ? ?故事+干貨+人情味
你發現沒有?故事和人情味不正是雞湯文的兩大法寶?這個公式中去掉干貨不正是一碗地道的雞湯嗎?
雞湯文雖然讓人“然并卵”,可他們全都是講故事的高手,而且都能從人性的弱點來打動你。只要再加上一點點干貨,不就是我花錢要學的東西嗎?
雞湯并非沒有可取之處,善于發現善于學習,雞湯也能學到好東西。以后再遇到雞湯,倒掉可惜,不妨喝它一口,就著一些硬菜,也是一頓佳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