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的誘惑》讓你遠離“棉花糖”

圖片發自簡書App

《棉花糖的誘惑》是我為數不多的,可以在短短大半天時間里看完的一本書,并不是因為書薄,或是淺顯,恰恰相反,整本書近200頁,作者尤阿希姆.鮑爾是一位神經生物學家、醫生、心理學家,他采用了并不討喜的“科學腔”來剖析“我們為何失控,又如何自控”這一時髦卻已不新鮮的話題。

從話題本身,到采用的語言風格,甚至于題目本身,看上去更像是“炒冷飯”。然而,當我在書店信手翻開這本書,隨意閱讀幾頁后,就決定不作任何等待,現場、立即帶走。就是這樣,我始終相信人與書是有緣分的。全本書讀下來,一氣呵成,一些點上可謂是“醍醐灌頂",接下來,我就為您細數一二!

? ? ? ? ? ? ? ? ? 1

沒有自我,何談自決

解讀:

自我是自決、自控的前提 ;自控是實現自我的手段;唯有尋求到自我,方能行使自決

自我控制真正的意義并不在于要邁向崇高或偉大的目標,它的深層內涵其實是“活出完全屬于自己的真實人生”,尋找我們的自我以及自己最原始的身份認同。

耐人尋味的是,對于很多人而言,首次深入的自決感通常與反抗常規的刻意行為,或故意制造出的放棄經歷聯系。自我的存在也意味著,以有別于他人存在的方式存在。

每個人都必須尋找個人專屬的正確途徑……更重要的是,勇敢踏上探索的旅程,努力將求取好自我控制的心轉化為永久的伴侶、轉化為信手可得的指南針。

——《棉花糖的誘惑》第一章

感悟:

社會人,終究難逃環境,抑或他人的各種影響。很多時候,我們屈從于順應潮流的壓力與迎合他人可能的期待,慢慢地將“自我”藏匿、壓抑,或而表現為生活其他方面的“失控”:比如壓力,將其轉化為進食;比如他人的控制與看法,轉而為內心的焦躁和失衡;再比如智能產品的無處不在,讓我們愈來愈浮躁和喧囂……

如若我們有能力與外界的對象、刺激保持一定距離,并有能力真正靜下心來思考什么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自我”就會自動浮現,自決、自控才有可能產生。

自控,基于“自我”的覺知,基于清醒地了解什么是“人生的真相”:別人導演的世界,你永遠不過是個龍套;唯有在自己的世界,活得盡興,才對得起這一世的自己。

大表姐非常滿意自己:努力、勤奮、善良、美麗。大表姐也常常為了外界禮教,和顏悅色、謙恭低調。然而,大表姐還有另一面的凜冽,對于一切有損于自我判斷的“標簽”一律拒絕和無視,任何投射、控制和標簽都會被當做“垃圾”清退出局。其實,我想說的是:親愛的,外面的世界再多紛擾,愿你我內心澄澈透明,自決堅定有力。

? ? ? ? ? ? ? ? ? ? ? 2

大人不可靠,何談兒童自我節制

解讀:

采用關愛、開明卻也堅定的教養方式,讓兒童學會等待、分享并控制沖動,將一生受益

兒童和青少年需要一個能允許他們充分滿足基本需求和愿望的環境,除此之外,還必須賦予他們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鼓勵他們規劃未來,并且訴諸努力來實現規劃。

有意義的自我節制,必須在與兒童常年的對話過程中,不斷讓兒童加以實踐及體驗。這同樣也適用于神經生物學的“用進廢退”這項基本規律。

力求適度、偶爾或許有點辛苦的教養策略目標是:在兒童或青少年長大成人時,一方面他們已學會留心自己的本能需求;另一方面也具備良好的自控力。唯有具有自控力的人,才能行使自由意志。

——《棉花糖的誘惑》第二章

感悟:

盡管大表姐一直有著“拿得起、放得下”的豪爽個性,但對于孩子的教育,卻屢經糾結后,最終還是準備“親自上陣”。當然,如果你有一個特別能干的男性“賢內助”,恭喜你,你直接升級享受“少奶奶”待遇。

對于大多數女性,沒這么好命,無論是何種時代、哪個社會背景,母親,終究是哺育、撫養、教育、教養下一代最義不容辭的角色擔當。作為母親,只要你的孩子是親生的,我想,或多或少、某個時刻,一定感覺到過肩上那種沉甸甸的東西。特別是在這“萬河奔騰”的時代里,你想“歲月靜好”獨自“種草”,終究是件道行極高的“煉丹術”,可望而不可及。主客觀具備優勢,還需要你有超于常人的淡定、淡定、再淡定,自我、自我、再自我的“天線寶寶”。大多數孩子,有著一切可愛的天性,但也一定有著讓你抓狂跺腳的個性脾氣。

原本,這些放在我們父母輩那個時代,根本沒啥大不了。偏偏這個時代的車輪疾馳向前,現行教育中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長”、“跟風比較”,還有“這個升那個考”,“這個杯賽那個級”……80后這一代女性還沒完全完成“撫養”任務,就又被擠擠挨挨地推入“素質教育”的旋渦:

素質教育?又要素質又要成績,如何平衡學業與興趣?如何兼顧個性和“標準”?如何讓孩子在“優秀”的同時還能成為自己?……無數個“如何”,想當個“逃兵”終不可得。

然,教育的過程如此磨人,形式又如此“詭異”,那就以不變應萬變,順“勢”而為,順“道”而教吧。(在此請為大表姐獻上無數個掌聲)。所謂“勢”,不是大形勢,而是孩子的生長方式,遵循孩子的意愿和特點,順勢而為。所謂“道”,則是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重在“喚醒”孩子的自我,自發自動。(此處省略一萬字)唯有活得“自我”,方能喜樂自得。

? ? ? ? ? ? ? ? ? 3

自控力的制高點:應對重大疾病

解讀:

疾病的挑戰促使我們重新探索人生,若能以此為契機強化自我力量的覺醒,就能化危機為專機。

自控力并不違背人類的真實性,它是人類的一大生物功能,使我們在滿足立即需求與達成長期目標之間取得健康的平衡。

我們應當將健康危機視為某種召集令,它讓我們的身體再次向我們報到;每次生病都是重建自我關懷和召喚自控保健潛能的契機。

無論如何,自由意志的一大重要方面就是說“不”的能力,即不會只是因為想滿足他人的期待,就自動去順應旁人的要求。

——《棉花糖的誘惑》第三章—第五章

大表姐感悟:關于疾病帶給我們的改變,原本是想單獨講的。前些日子看到微信大咖連岳最近遭遇“眼疾”困擾,也不禁感同身受,盡管和他毫無瓜葛,但因為喜愛他的文字便也覺得和他仿佛是朋友師長般,有些擔憂。擔心他是否還能一如既往地碼字,做著想做的事。看到他發起的“關于面對疾病”這一沉重話題的研討時,也真切地感受到了:面對疾病,人的弱小和無助。

重大疾病帶給人的創傷和啟示是深遠的。盡管我們都知道“死亡是每個人必將抵達的終點”,但因為想要快樂地活著,不管是普通人甚至醫生,都會不自覺地壓抑“我們終究難免一死”的現實,我們早就習慣了傾向于將這個令人不悅甚或殘酷的事實從身上移開。當我們不知不覺陷入其中時,必將經歷震驚、拒絕、氣憤、討價還價、悲傷再到接受這些逃不過的階段。事實上,這一過程的體驗是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體會的,與之相伴的,竟然還會有生病的羞愧感和罪惡感。

而這種時候,我們最需要的就是“結伴而行”,并通過提升自控力,把握住身體、細胞、情緒等各個零配件的自我療愈與運作。“秘訣”不外乎:正念、飲食、睡眠、運動,而這些都需要抵制住來自欲望、美食、沉溺和怠惰的“棉花糖的誘惑”!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