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地理位置、歷史條件等的因素,不同地域的飲食習慣也不盡相同。如果要用一種美食代表洛陽平民化的市井生活,那么,湯一定是不二選擇。
在洛陽生活四年,最念念不忘就是洛陽的湯。
羊肉湯、牛肉湯、豆腐湯,胡辣湯……大碗端上,份量自選、咸辣調料自加,再配上一份薄餅,濃香頓生。所謂“早晨一碗湯,神仙都不當”,古人誠不欺我。尤其是冬日的早晨,起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保準喝得神清氣爽、脈絡暢通。
一
在洛陽,喝湯是習慣和傳統。
追溯這種傳統——
早在1000多年前的兩漢魏晉,作為“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洛陽已是一個政治經濟貿易交流的國際都會,由于北方戰亂連連、自然災害等原因,往來貿易的、避難的、戰爭遺留的多匯集于此,而南來北往的人中相當一部分就來自北方游牧民族。
天氣寒冷干燥的艱苦條件,牛羊牲畜眾多,這些北方民族有用牛羊骨頭肉熬湯驅寒保暖、補充身體能量的飲食習慣。他們東來、南下,湯也因此隨之傳入中原、傳入京畿洛陽。
大概這也是為什么喝湯泡餅的形式最早會起源于洛陽東關回回的原因吧(在今天的洛陽瀍河回族區,現在它依然是最引人注目的美食)。
過去,這樣算不得檔次的湯只有窮苦人家才喝。他們外出養家糊口,鄉下進城找生計,家境貧寒錢兩無多,于是出門隨身塞上幾個饃饃,餓時找個人家要碗剩湯,混著饃就可以大口大口吃下,簡單粗糙,要求不高,只求管飽。
后來,喝湯的人多了,湯店也隨之多了,足足撐起了一門生意。
如今,洛陽大街小巷各種湯店,一家挨一家,裝飾雖不豪華,但口感多樣,管夠。喝湯也不再是窮人的專屬,不過這種不講究儀式感的充饑方式倒是傳了下來——分量自選,調料自選,位置自選,甭管你是窮人還是富人,喝湯一律同仁,沒座站著也能喝上一大碗。
二
洛陽的美食很多,水席吃的是形式和情趣,湯有所不同,它吃的是尋常生活,管飽和驅寒。
洛陽的湯,品類很多,羊肉湯、牛肉湯、驢肉湯、豆腐湯、胡辣湯,不翻湯……,但凡能入湯的幾乎都能吃出花樣。羊肉不騷,牛肉不硬,驢肉乳白,豆腐湯實際由魚煮制。羊肉湯、牛肉湯最常見,也最出名。
湯的特點:就是濃釅,不似加鹽的水單一刺口,它濃的像大骨湯,濃厚,溫潤綿長,融合幾十種香料的全部精華,養身養胃,養叼口感。香料在大鍋里,萌發出香,入水,入肉,入餅,最后直入心脾胃。所以,它的香讓人忘不了。
煮湯的鍋一般很大,比井蓋大,比車轱轆大,大到占據小半個屋子,盛湯的師傅拿著半米長的大湯勺。
湯色呈乳白,是極為純粹的狀態,沒有香料重色的染指。吃時,加蔥配綠,加辣椒油,配紅,符合一個吃貨色香味的要求。
三
每天沾點湯味,大概是每個在洛陽生活的人都有的習慣,大大一碗濃湯,最幸福不過。
8元、10元、20元、多至上百元,個人套餐,全家套餐,需求不同,價格不同,主要差在肉的多少,但一概實誠,滿滿當當,不同于南方的小盞小碟,實實在在的一大碗,真真將北方人的豪氣一起端上。
往往湯還沒上桌,一股濃香就已飄來,肚子不爭氣的響,幾欲垂涎三尺。一碗湯、一碟餅,湯面漂浮一層蔥末和油花,吹開,什么都不管,先喝上一大口,瞬間“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酣暢淋漓。然后,那濃厚的、回味無窮的味道便在口中散發開來,發酵、纏綿,慰勞身心,疲憊盡去,狀態來。
不泡餅,先喝湯,幾乎是慣例,誰也忍不住湯的誘惑。
解決了蠢蠢欲動的舌,然后開始泡餅。餅有不同品類,有像西安羊肉泡饃的厚餅,也有像山東煎餅果子一樣的薄餅,以薄餅居多,多年的吃貨經驗,總覺得薄餅在口感上更剩一籌,最好一碟倒盡,不要保留,稍作攪拌,泡到不干不硬不軟如泥的狀態,即可全力開吃。
一口湯,一塊肉,一夾餅,長條薄餅,沾著濃郁的湯,絕對忍不住細嚼慢咽,然后忘記周遭一切,全身心投入到這種最原始的口腹之欲,直到撈完方才驚覺。這算是吃的境界。向來認為,如果吃美食時還在糾結咸不咸,肉多不多等諸事,算不得成功。
最后,待到餅肉主角全部入肚,只剩下湯面飄飄浮浮的蔥花——一般也不被放過,全部撈盡。零散細小的蔥末無法一次用大勺弄起,適合用筷子一個一個夾入口中,太小,無法用牙齒咀嚼,只需用舌尖細細品嘗,吸盡殘留的湯汁。向來不愛蔥味的我,竟然從來沒有放過。
待蔥花盡數消失入口,一餐才算圓滿,起身愉快走人。
四
吃不厭,深懷念,作為吃貨的我,對湯的癡迷已到不可思議的狀態,有過許多瘋狂的行為。
當年洛陽上學,2元一份的豆腐湯,連續三個月不間斷。炎炎酷夏,哪怕再熱,也要來一碗熱騰騰的牛肉湯,全身毛孔全開,大汗直下,暢快之至。大學四年,吃了所有品類的湯,也曾坐車花上一小時,專門去吃一碗驢肉湯。朋友來洛,除了看牡丹,就是帶她們去喝湯。
而今,旅居杭州兩年,每每口饞,不知怎的,腦海里所想的也盡是洛陽的湯,食指大動,那濃郁的回味綿長的味道在口中升騰,回旋,經久不絕。
可惜南方無湯,燠熱濕悶的環境拒絕了成天喝湯的可能性,真是苦了這張養叼的愛吃的嘴。念想成空,咽咽口水,摒除雜念,天靈靈地靈靈,安慰自己。
今年回洛陽探望,第一件事還是去喝湯。景區游玩,不惜半途而廢,放棄旅程,只為趕著末班車,在打烊前喝一碗學校的羊肉湯;某次趕11點的火車,10點鐘還滿大街地找湯館,最后醉倒在一家驢肉湯的濃香里……
很少會有哪個城市像洛陽人一樣鐘愛喝湯,它是這個城市的印記。對于洛陽人,湯不僅是飽腹充饑的三餐飲食的一部分,更像一種情懷,一種獨特的有故事的文化。離家千里的心心念念、旅居他鄉的刻骨銘心,仿佛那份香、那份往日不曾在意的味道早已浸骨入膏,融入血液,成了抹不去的身體的一部分。
五
作為13朝歷史古都,關于洛陽,我們的印象有很多,但往往偏于厚重的,偏于那些銘刻史書的經天緯地、精彩絕倫的故事:洛陽牡丹甲天下,武皇雄才大略,龍門石窟光耀千年、第一白馬古剎,洛陽伽藍記、石崇金谷園……繁榮極盛,得天獨厚;美人英雄,爭權弄勢;文學藝術、詩詞歌賦;東都物華,人杰地靈……
然而,繁華拂去,更多的還是小民小眾的瑣碎生活,奔走四方,販賣營生,豬馬牛羊,充饑飽腹……日復一日,朝朝暮暮。舊的記憶已消弭,新的生活還在繼續,你看今天的他們依然是:一碗湯,眉開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