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到學霸總是覺得他是天生完美的,家長們喜歡他,老師們喜歡他,校長喜歡
他,連看門的王大爺看到他都忍不住夸幾句。
于是,小編想要跟他交朋友,向他看齊,跟他一起努力。于是,我們的成績就在排名表上就像碰碰車那樣你追我趕,高考那時,很辛苦,但我們復習的青春很熱血,快樂得就像全世界只有一張高考成績單才能決定我們的生死那樣。
直到高考成績出來,我們看到自己的成績都如我們意料之中般優秀,我們拿著成績單,抱頭痛哭,把高考復習時的苦楚給發泄出來,共同暢想我們的美好未來。
但當我們描繪美好藍圖的時候,卻發現我們像風箏斷了線般沒有方向感。原來,我們腦子里只有讀書,考試,高考。。。而當高考結束了,我們沒有了目標,如同身體缺失了一部分那般空虛。
到了大學,沒有了束縛,我們卻不知如何前進;沒有了考試,我們卻不知如何努力。
我們喜歡什么,我們追尋的名牌大學已經有了,但然后呢。。。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問彼此。
直到出來社會工作了,我們為了生活而奔波,做著我們不喜歡做的工作,但又說不出哪里不喜歡,反正一切就是為了賺錢。累倒了躺平在床上,不想去參加讓我煩躁且自以為無用的聚會。
當我們工作三年后,我與他的相聚,他依舊西裝革履,意氣風發,但他臉上如同脆生的糖果紙那般很生硬且脆弱,他這幾年,開心過,也低落過,被上司罵過的壓抑,被工作積壓過的抑郁,他經歷過,也奮起過,但到最后只是為了生活而生活。
相聚時,我們談起高考的奮斗歲月,談起這幾年的不容易,一直在笑,只是這種笑變得百感交集。
這讓小編想起前段時間看到的一則新聞:
中國相關機構對中國從1977年到2006年30年間1000多位“高考狀元”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這么多曾經讓人驚羨的高考狀元,卻沒有一位成為頂尖人才。他們如今都過著平凡的日子,職業成就遠低于社會預期。
這幾十年的教育怎么了?為什么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
上海市浦東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程紅兵先生說過:“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這一階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誤,就是沒有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這一階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為基本特征的,由于巨大的就業壓力,導致巨大的升學壓力,學生要不遺余力地把所有的時間用于升學準備,所以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全部由教師負責填滿,學生在家時間比如雙休日,則基本由家長負責填滿,這個原因不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會造成的。
可見全社會聯手放出來的應試教育魔鬼是扼殺創新型人才的重犯!需要反思的恐怕遠不僅僅是學校教育,還有家長,乃至整個社會。
家庭教育:“虎媽狼爸”的專裁統治。
不少家長,一邊痛批著應試教育,一邊不擇手段地強迫自己的孩子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理由往往只有一個: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為了孩子的學業,為了不讓他們掉隊,為了他們能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家長的普遍態度就是除了學習,孩子的玩樂與休閑都是要控制的。
父母們總是自詡為孩子謀劃著未來的每一步。為了這些規劃的實現,我們的家庭教育忽視了孩子應有的權益和心理需求。對孩子的體罰、變相體罰比起孩子未來的美好生活,就算不了什么了。因為只要是父母覺得錯的事,就一定要警戒孩子不能去做,要按他們的方式去做。
可能這是處于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心理,父母的苦心表面上看來都是為孩子,說到底家長是想圓上自己當初沒有圓的種種美夢。正是這些錯誤的價值觀讓家長們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略了生命成長的規律。不少家長們也清楚,成大業者往往不是在學校里成績最好的那些人,考試成績原本就不能說明什么。但輸不起啊,我們的家庭教育就這樣成了應試教育的“幫兇”。
學校教育:沒有“玩耍”的初心,也就沒有了創新的活動
今天,我們所生活的時空已不再是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已演變為日用品,在其不斷發展、更新的過程中,只需借助任何連接到互聯網的機器終端,人們可以免費獲得任何所需信息。因此,我們擁有很多的知識并不代表我們就是站在食物鏈最高的人,可能有一天,我們一些常規性工作,都將被機器人取代。那么我們人類只有唯一的核心競爭力、人類唯一的真正意義上的附加價值,體現為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謂“創新”的能力。
而我們創新的能力,“玩耍”的欲求。無論是童年時期探索世界,還是作為成年人,作為一個科學家或者數學家,尋找新的可能性、新的思路,這些是人類的最高形式的表達,全部都是從“玩耍”的初心開始。從玩耍開始,帶著好奇心,勇于提問,積極展開人類的對話,這就是文化上最重要的。
玩耍對成年人的學習和孩子的學習一樣重要。因為奇思妙想是成年人的一種玩耍。因為,它一方面是激情和覺悟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種內在動機。事實上,內在動機和創造型思考比單純的技術知識更為重要。
應試教育:沒有給孩子們留下“犯錯”的空間
童年時期,滿嘴“十萬個為什么”的小朋友會被訓斥,會被人說笨,于是就在孩子心中埋下自卑的種子。然后很多國家的教育過多地關注應試教育,關注于學生如何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遺憾的是,這些“考試”對于培養創新者的幫助微乎其微。
教學往往只是一個通過死記硬背來轉移信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則很少有機會提問,或者自己發現一些東西,而這個缺失的環節確是創新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學生內在的好奇心往往會受到一些侵蝕——孩子們因為上學反而失去了好奇心和創造力。
于是,孩子沒勇氣去犯錯,覺得謹慎小心才能避免被人爭議。
然而這個世界上,想不經歷失敗而徑直走向成功是基本不可能的。應試教育的死穴恰恰在于它沒有給孩子們留下“犯錯”的空間。試錯,才是人類不斷學習的前提。
只有不依賴“考分”的教育系統才有機會鼓勵學生不斷嘗試新的事物。孩子們不需要獲得更高的考分以爭奪進入大學的有限機會,每個年輕人都有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特長選擇高校與專業的資格,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備胎”,而不是一旦在某場關于分數的競爭中“失利”后,就會被“機會”淘汰,如此情況下,年輕的生命還可以“為所欲為”。
最后,小編用一部近期看過的勵志電影《墊底辣妹》來做結尾。電影情節卻再單純不過:年級排名墊底的女高中生工藤沙耶加,學識水平在小學4年級左右,在高二暑期時受到刺激決心發奮圖強,于是開始不分晝夜地學習,最終考上慶應大學。
但別誤會,小編不是想宣揚考試教育多么重要,小編只想說,每個人天生都不是完美,你可以迷茫,可以墮落,但最后你能醒悟,能奮起,能用正確的方式去努力,那么,不管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做到無愧于心就好。
愿這部電影能夠治愈曾經被應試教育蹂躪過的小伙伴們,人生的前一篇章已經過去,是否該放空自己;是否該注意樓下有一片空氣,你可以隨心所欲地跑步;是否有好久不見的朋友要聯系;是否該整理自己的工作思路,學會去接受另一種新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