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把握人際交往的關鍵”摘要:
?1. 應付人的能力,也是一種可以購買的商品,就像糖和咖啡一樣。
2. 只有長久而有力的復習和應用,才能使這些原則成為習慣的、不知不覺的行為。
?3. 世上唯一能夠影響他人的方法,就是談論人們所要的,同時告訴他,該如何才能獲得。
某天當你要勸說某人,讓他去做某事時,未開口前不妨自問:“我怎樣讓他要做這件事?”?
延伸到生活中,如果不想孩子做什么,無須斥責他,只需要告訴他,如果做了某個行為,他想要的某個東西就無法得到;?就像今天早上出門時,熊寶沒有換衣服,硬是要送我下樓,哄他下班了給買蛋糕,不放;給奶片吃,才松開。
古語說的“欲先取之,必先與之”?,也是同樣的道理。
4. 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了解別人心里想什么的人,永遠不用擔心未來。
安德森太太的求職信,并沒有陳述自己需要什么,只是說明她能為銀行可以有什么幫助,把焦點集中在銀行的需要,而非自己。從而獲得了多家銀行面試的邀請。
LG總說我的簡歷沒有吸引力,需要參照安德森太太的方法修改一下。
?5. 自我表現是人類天性中最主要的需求。我們也可以把這項心理需求適用在商業交易上。當我們想出一個好注意的時候,別讓其他人以為那是我們的專利。不妨讓他們自己去調制那些觀念,他們會認為那是自己的主意,也會因特別喜愛而多攝取了許多的分量。
我們應記住:要首先引起別人的渴望。凡能這么做的人,世人必與他在一起。這種人?永不寂寞。
6. 外交的秘訣僅在5個字:我要喜歡你。
只是我們把次序弄錯了---我們是希望別人先來喜歡我們,卻不曾想到如何才能讓人喜歡。
7. 在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沮喪”時刻里,如果我們不能對人說有益的好話,那我們最好還是什么也別說。破壞性的語言,往往會產生破壞性的后果。
8. 批評不會改變事實,反而只有招致憤恨。
因批評而引起的羞憤,常常使雇員、親人和朋友的情緒大為低落,并且對應該矯正的事實狀況,一點也沒有好處。
了解就是寬恕 ,盡可能地去了解別人,比批評責怪更有益、有趣。
9. 一個人從別人那里吸收到的能量愈大、質量愈好、種類愈多,則其個人的力量愈大。
我們大部分的成就總是蒙受他人之賜。他人常在無形之中把希望、鼓勵、輔助投入我們的生命中,在精神上振奮我們,使我們的各種能力趨于銳利。
社交與選擇朋友不完全是一回事。在社交圈中,更多的不是朋友,或者只是普普通通的朋友。在社交圈中認識的新朋友應是與你有較大差別的人才好。朋友之間在知識結構、興趣愛好、生活經歷、氣質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別,有助于雙方廣泛地了解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層面。
10. 時刻讓別人感到重要。
我們希望別人怎么待我們,我們就怎么待別人。
差不多你所遇見每個人都自以為在某些地方比你優秀。所以,要打動他們內心的最好方法,就是巧妙地表現出你衷心地認為他們很重要。
11. 該告別時就告別。
即使是關系很好的朋友,也要控制好交談的時間,要為對方考慮,掌握好告別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