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中學的時候聽過這樣一件事,有兩個同學不知道因為什么事情發生矛盾,互相打賭不和對方說話,誰先開口就算輸,所以至此以后,一連三年其中的一個同學都沒有和另外一個同學說過一句話……每每我想起這件事內心就不寒而栗,是什么樣的東西支撐那位贏了的同學在同窗三年的時間都能夠做到可以和另外一位同學不說一句話,見面冷眼相對?
他的內心是怎么樣的世界,他的家庭又是什么樣的可以把他塑造成這樣一個人?換做是我,不要說三年,一天我都做不到和身邊朝夕相處的人不說一句話。
這也是團體中冷暴力中的一個例子。現實世界里冷暴力以各種形式存在,扭曲著現世人施虐者與受虐者的心理。在百度百科中對冷暴力的定義是這樣的:
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種,其表現形式多為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冷暴力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家庭冷暴力,二是職場冷暴力,實際上都是一種精神虐待。
在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冷暴力》中對冷暴力有這樣的描述:
一個或幾個人針對特定對象懷有或隱匿或明顯敵意;無論如何解讀,其對象都是具體、真實的目標。看似無害的字眼、指涉、推論以及非語言的暗示,確實有可能讓一個人惴惴不安甚至崩潰,而周圍的知情者則通常不會過問。施虐者犧牲受虐者來壯大自己,并把出問題的責任推給對方,以避免自己內心或精神上的沖突。如果責任在對方,那么就是別人的問題,自己就不會覺得不對、內疚和痛苦。這是精神虐待的特征。
冷暴力以看不見摸不著的方式存在我們呼吸的空氣里,因為不會輕易被發現,所以受虐者要真正面對和解決問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冷暴力》的作者瑪麗,身為被害人學(Victimology)的研究者,在書中解析受害的原因,過程,結果,以及受虐者的權利,告訴讀者怎么樣更好的了解冷暴力,發現冷暴力,對冷暴力說不。
《冷暴力》這本書中,作者認為精神虐待關系會經過兩個階段:人格腐蝕和公開暴力。
在第一個階段,可能延續數年,是一段引誘過程,受虐者的人格一步步遭到摧毀。在這個階段受虐者首先會暗中受到擾亂,漸漸失去自信;然后施虐者會在未經討論的情況下,引導受虐者以不符合其本性的方式思考、做決定和行事,施虐者的判斷力和弱點均受到影響及操控,無法事先自由地表達意見;這種洗腦、思想改造或監獄管理讓受虐者的心靈和精神支配都被施虐者掌控,讓受虐者陷入依賴狀況,變成沉默附屬。
之前看過一部電視劇,里面有位御姐的不僅人長的漂亮,而且工作能力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她在情感關系中一直是很自信的。直到遇到一位經濟基礎比她強一點的一個裝逼勢利男。這位裝逼勢利男很會裝上流社會,很會說漂亮的話語,表現的道貌岸然,猶如一位真的上流社會所謂的紳士。因為他的這種優越感和自信,讓這位原本很自信的御姐對他很崇拜,對他服服帖帖。可是沒過多久,這位御姐就開始左右懷疑,并且嚴重的不自信。原因是這個裝逼勢利男總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指點”御姐,不斷地給她洗腦要怎么才是真正的漂亮,怎么才是真正的優雅,怎么才是真正上流社會的生活……一開始,御姐為了維持這段關系,放低自己去迎合這個裝逼勢利男,于是給了這個裝逼勢利男有機可乘,在后來兩個人的關系中,這個裝逼勢利男一直以居高臨下的態度的變本加厲的對御姐挑三揀四,御姐在這種潤物無聲的打擊中開始嚴重懷疑自己,在這段關系中戰戰兢兢,畏畏縮縮起來。
所幸的是,這位御姐在一位高人朋友的指點下,很快意識到問題不是出在她的身上而是對方的身上,于是,她果斷地結束了這段不平衡的關系,從中抽身出來。
現實生活中就會遇到這種奇葩,他們的控制欲強,人很自戀,還會耍點手段和心機來控制他們想要控制的人,他們會竊取行動,剝奪對方的能力;主宰行動,令對方陷于服從及依賴狀態;他們會標記元素,在別人的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記。
我們不知道自己身邊埋伏著什么樣的施虐者隨時準備把我們馴服,掌控,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更了解身邊的人,更了解冷暴力。當冷暴力發生的時候,我們有能力從中抽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