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相約溜娃,結果聊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引導孩子說話。因為朋友家的女兒馨馨比我家門牙小3個月,也已經17個月了,但是還不會說話。朋友各種擔憂,覺得是不是孩子有什么問題,問我門牙是怎么學會說話的……
老實講,就在不久前,我也為這個問題擔憂過。但是,經過一段時間試錯和調整,加上耐心引導,現在門牙的口語能力比同齡孩子真的好很多。
盡管每個孩子的生長發育狀況都不同,開口說話的時間也有早晚,但更多時候可能是父母的引導有問題。
在和朋友溜娃的過程中,我就發現了馨馨不會說話,其實是朋友的引導方式出了問題。
不要一“指”就通,適當給孩子制造一些小困難
中午吃飯的時候,馨馨用小手指了指意大利面,朋友立刻就說,馨馨想吃呀?馨馨果然很快點點頭,朋友很貼心地喂了她。接著,馨馨指什么,朋友也不問了,直接喂起來。
我有點著急,對朋友說,為什么不能延遲滿足一下馨馨,讓她體會到著急的感覺,自己說出想吃的食物呢?哪怕是蹦出一個簡單的字或詞語,也能引導她開口說話。
正是因為爸爸媽媽都太熟悉孩子的各種動作,孩子一個手勢一個動作父母就明白他要什么,孩子得到了滿足,自然不愿意再開口嘗試。
門牙16個月的時候,也特別喜歡用小動作表達自己的需求,但卻不肯好好說話,后來,我們就開始“積極回應,裝傻充楞”,對她的需求及時回應,但卻不一定正確,讓她著急一下,直到她說出一個字或詞語,才滿足她的要求。
這招真的蠻有用,不久后,門牙就學會了用語言表達需求。
把孩子當大人,用大人的說話方式和孩子交流
整個下午,朋友和馨馨僅有的一點對話,卻總是充滿了“童趣”。寶寶要不要喝“水水”,媽媽太累沒法“抱抱”,想吃“面面”還是“飯飯”呢……聽起來特別有愛,卻也是問題所在。
孩子剛開始說話的時候,由于發音受到局限,所以會用疊詞表達,但是一段時間后就可以進行非疊詞的正常發音了。
當然,父母剛開始使用疊詞和孩子交流,也可以引導孩子模仿學習。但是,如果一直用疊詞和孩子交流就會影響孩子正常的說話了。
所以,當孩子可以正常發音的時候,父母不要故意利用疊詞,而應該用成年人的對話方式,幫助孩子從疊詞過渡到簡單的短語和句子。
發現孩子發音錯誤,要及時糾正
溜娃的過程,馨馨偶爾會蹦出幾個簡單的詞,但是發音卻不是很準確。朋友和我也被馨馨奇怪的發音逗笑了。
想起門牙也經歷過這個階段,在早教班,老師點名要回復“到”,結果門牙總是說成“告”。
當時,我們沒有及時糾正,覺得挺好玩,還模仿她的發音,導致后來很長時間門牙的發音都糾正不過來。
孩子剛開始學習發音,很難做到完全標準。但是,當發現孩子發音錯誤的時候,一定得及時糾正,以免孩子形成習慣糾正不了。
多點耐心交流,鼓勵孩子開口說話
看得出,朋友因為女兒遲遲不肯開口說話很焦躁。不僅問了很多門牙學會說話的經過,還在女兒馨馨面前說,看門牙小姐姐多聰明,可你怎么除了爸爸媽媽連半個字也蹦不出來呢?
其實,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某一方面能力比不上其他孩子的時候,都會覺得著急、慌張。但是,這并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家長反而會因為焦躁而失去耐心,和孩子溝通也變得不那么“友善”。
朋友在馨馨面前對比和抱怨,可能覺得孩子小無法體會,其實孩子的感情很敏感,家長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體會到,只是無法表達罷了。如果孩子總是被嫌棄,就更沒有勇氣開口說話了。
想起門牙4個多月的時候,冒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句話——“媽媽”,讓我驚喜不已。當時在朋友們的一片驚嘆中,我還有超多優越感,但是門牙后來的說話能力發展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迅速。
有段時間我也很是焦慮,可是很快就意識到焦慮并不會有任何作用,所以馬上調整了心態。靜下心來,用更多的時間耐心和門牙溝通交流,不斷引導她開口說話,如果她表現得好,還會時不時鼓勵表揚她。現在,門牙不僅開口說話不是問題,還比同齡的小朋友好很多。
不要以為不會說話都是孩子的問題,其實可能是作為父母,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育兒真的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道路,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多一點耐心,陪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