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忙著消化郝老師的授課,一邊忙著大群學習,再細細的看著《刻意練習》,于我著實有種困難,感覺有些消化不良,需要慢慢咀嚼!
這兩天,總是有意無意之間,會在直播課堂中滲透一些自己這兩天學習的一些感想,比如:告訴孩子們,大腦思維是可以通過練習提升的,只要方法得當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我首先讓孩子們從每節(jié)課總結(jié)時畫思維導圖開始;當孩子們學習、做題遇到難題時,我也會告訴他們,鼓勵他們,走出自己以往做題的舒適區(qū),不會,難題才是鍛煉、提高自己思維的開始,天天做1+1,你是得不到鍛煉的;告誡一部分孩子,不要埋頭苦干,還要不斷抬頭看看當下的路是否正確?如果方向錯了,正如學習一樣,方法錯了,學再多時間也沒用……
今天課有兩個孩子主動聯(lián)系我說:“老師,這兩天的內(nèi)容我是聽不懂、迷迷糊糊的”。
我心里當時是有點吃驚的,畢竟這兩個學生基礎(chǔ)都不是那種差型的,應該也數(shù)中等生的,針對這節(jié)——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節(jié)概念性的基礎(chǔ)內(nèi)容,怎么能說聽不懂呢?短暫的吃驚過后,我就在想,這不應該啊?這是哪里出了問題呢?是學生的前概念沒有被卷入?還是本體知識就沒跟上節(jié)奏呢?
于是,我便問其中一個孩子:“你是哪里不會呢?不要說不會,而應該說的具體一點。”
過了兩分鐘也沒見她回我,我就進一步追問:“是概念,一般形式,判斷依據(jù),還是數(shù)學思想?”
這下她很快回答我說:“一般形式”。
我就想最開始孩子回答不出來,是知識沒有形成模塊化的原因嗎?她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哪個模塊出了問題?所以我給了一下提示,這下她很快的就說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再次追問:“是一般式化簡不好,還是其成立的條件不明白?”
這下她又很快的說出是化簡化不好,于是我就很快的出了一個方程讓她化簡,很快的反饋來了。原來是她的本體知識存在問題,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成為自己的知識,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在混用,這是典型的前概念不明晰啊,如何又能去同化現(xiàn)有的知識呢?所以,我讓她自己去書上把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找出來,并各做四個練習,然后反饋給我。
過了一會,她拍照反饋給我,兩個公式抄寫正確,所對應的題目也做的很好。于是,我說看你是這塊知識遺忘或者說本就不扎實,趁熱趕緊去做剛才的題目吧,果不其然,她這次很快就做出來了!此刻她很高興,說終于明白了自己哪里不會了,這下懂了!
但是,我轉(zhuǎn)念又想,這種針對性的練習,書上不說一定要有大量才行嗎?沒有這種大量的練習,可能只會讓知識停留在短時記憶區(qū)里。所以,我和她簡單又聊了一些學習方法后,我又出了一道題,稍微難度加大一點,結(jié)果又出錯了,這次又是公式運用出錯。這時,我也堅信,知識的學習之后,必須要有大量的練習才能將它們轉(zhuǎn)化成長時記憶,從而形成知識的一種“自動化”模式。所以我就和她說:你找到問題,就該不間斷地去加強練習,直至熟練為止。
這時候,她又和我說:“高老師,那以后你能否把我初一的知識都補一下呢?”
我很快回答她說:“補,可以,但我不能給你都補,你時間也不允許!你得像今天這樣找出自己的問題,然后針對性的去練習,同時我告訴她猿題庫中找到這快內(nèi)容,一天在規(guī)定的時間下至少練習十題,反饋給我。”
她也很快的答應了,說突然覺得這樣的方法效果真的很好。
于是我又去題庫給她找了十二道針對性的題讓她今天先練一下。反饋效果還是有很大的進步,但靈活運用上還是需要在今后慢慢加入提高題練習的。
通過給個別學生的量體裁衣,我在想,如果日常教學中,若能多注意和孩子交流,多去給孩子一些方法上的引領(lǐng)少一些說教,發(fā)掘孩子的前概念在哪里?他們已有知識的表征是什么?從而發(fā)現(xiàn)并找出自己的錯誤概念,再去合理的制定目標,通過大量針對性的練習、反饋,將知識轉(zhuǎn)化成為長時記憶中,甚至自動化程度,孩子們的學習也就真正發(fā)生了!
所謂有目的的練習,不知是否就是如此去實踐的呢?當然,我更希望對這個別學生的量體裁衣能擴展成面對全體學生的,那我又該如何去實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