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一個活動,和企業家、政府、媒體以及大學生代表一起,圍繞“武漢五年留住百萬大學生”的話題做頭腦風暴和分享。
畢業后何去何從,對于大學生同學們來說,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如何理性面對選擇,有一個學科是天天在干這事兒,那就是經濟學。
我嘗試著從經濟學的角度簡單說說。
所謂選擇,是對成本和收益的考量
成本,是因為選擇而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我希望成為一個優秀的生涯規劃師,同時還希望成為一個娛樂圈的明星,但我只能走一條路,現在該我做選擇了,如果我選擇做前者,后者只能放棄,那是否做不成明星而帶來的損失,就是我做生涯規劃師的成本呢?那可是好多錢吶。然而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我能做明星的概率非常小,小到幾乎為零,所以,這并不是一個選擇。如果做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可能是一個選擇。
同理,選擇去一線城市還是留武漢,首先要有這種選擇的前提。首要考慮的是,個人的能力是否能拿到一線的好工作?是否擁有學習力,可以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提升而盡快過渡到職業發展期?(職業三階段詳見前期文章《在你的職業生涯做個明白人》)如果手上并沒有很好的offer,心里考慮的是“再怎樣一線的機會就是多一些,多試試也不會錯”,你更應該仔細想想成本的問題,因為每次新的嘗試,都有新的成本。若能力沒有連續的提升,成功的概率并不會因你不斷的嘗試而變大。
OK,你說,不論去一線發展,還是留武漢,我都有很好的機會了,我如何做選擇?
答案是:對邊際收益的考量,決定你的選擇行為。
邊際收益這個概念有些書面化,換句話說,就是“我還要投入多少,才能達到我的預期”。
首要的問題就是,你得有一個預期。
假設,你的預期是希望奮斗五年,在武漢安家落戶,有房有車,有體面的工作,當然如果有迷人的伴侶,可愛的子女,和一份自己的事業那就是人生巔峰。
按武漢的實際情況,我們暫定達成上述預期總共需要300萬元,考慮到可以貸款,最低額度調整到100萬元。
也就是說,五年內要存到100萬元。
顯然,初涉職場,一年攢20萬還是相對困難的。我們需要盡快加速,職業規劃的必要性在此便體現了。比如:
哪個行業/職業,在高速發展,可以為我提供更多的機會?
哪個行業/職業,能有相對高的門檻,以使我占據先機?
要成為某職業的優秀份子,我需要獲得哪些知識,修煉哪些技能,擁有哪些才干?
某職業可能的發展方向有哪些?需要提前準備什么?
……
一句話,你需要知道,選擇什么方向,如何做,可以在更短時間內,領先同業人,獲得高的市場議價權;你需要知道,如何做,可以獲得職業的深度發展,敏感捕捉到轉型機遇。
管理你的預期,計算你的投入,早日獲得你的邊際收益。
有個同學發言,我覺得有點意思,他是這么說的:“我放棄了北京的機會回到武漢,總要有些優惠吧?比如房價、個稅?”
還是拿成本的概念來說下,沉沒成本不是成本。好比,你想吃一個館子,發現客滿了,無奈到隔壁館子吃飯,進門對老板說:“你們家菜沒有他家好吃,你是不是該免個單或是打個折?”不好吃的館子為了拉生意,可以做打折的活動吸引客源,但并非補貼客戶的心理落差,就如同政府做福利改革,是可以吸引人才,但并非是一種補貼。這么說絕不是開脫政府的社會責任,恰恰相反,少了這種情緒化的心理,將“重點”真的都放在重點上來,才能根本上解決問題——味道不好的館子應該抓緊時間提升口味,政府應該抓緊時間創造更好的就業機會,而你,應該回到剛剛的問題,抓緊時間提升邊際收益,建設你的生活。
這么說,沒有好的就業機會,就板上釘釘不要留了,活動是不是請錯了人,不好好鼓勵大家留下,反而勸大家都出走。所幸成本概念不僅包含貨幣,心理滿足程度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孝養父母、陪伴伴侶,都是人生的收益,無法完全量化,做一個徹底的理性人,是難以選擇的根本。這可能是更大的一個議題,關乎人生的態度了。回頭來說,若不解決優質就業機會的問題,靠優惠政策修修補補,可能無法阻止優秀人才繼續外流,不管我說不說,大概是個事實,也正是政府面對“武漢五年留住百萬大學生”這個口號的真正挑戰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