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在北京大學選修到歷史系彭小瑜教授給研究生開設的《基督教社會思想史》。彭老師也是北大的博士生導師,我們當時選課的時候不太清楚這些,誤打誤撞,選了這門非常優秀的課程。
這十幾節課,彭老師帶我們閱讀了六位思想家的專著或論文集,他們是奧古斯丁《論婚姻的益處》,貝爾納《信仰基督與詩性美》,多羅西·戴《面包與魚》,托馬斯·默頓《戰爭的源頭是恐懼》,喬治·凱南《基督教視野下的世界問題》,格蘭西《教會法》以及基督教《慕函》。
基本是兩節課或三節課更新一個思想家。而且每更換一個思想家的時候需要撰寫一份一兩千字的學習報告。最為關鍵的是閱讀的全都是英文,關于很多宗教思想的英文啊!閱讀量之大,一開始內心特別抗拒。感覺選擇了這門課程的課業負擔巨大無比,恨不得相當于一門主課的壓力了。剛開始真是被折騰的不行,因為沒有時間可以好好看書,而且是英文書,上課還要發言的,太大壓力,差點不想上了,硬著頭皮上,堅持。
好在我們同時是四個同學選修課這門課,大家互通有無,沒有人說不想上了,堅持不住,都是咬牙堅持了下來。現在想來真是很好,否則半途而廢非常不好啊。正是經歷了這樣的魔鬼訓練,對自己也提高了很多要求,看到不認得的單詞全部查出來,恨不得把原文全部翻譯了下來,然后再從頭理解一下中文,對照著英文再讀。然后才能理解一些意思,要知道每個人的寫作風格是不太一樣的,感覺剛適應了這個思想家的言語,又換了一個人,再去適應。絕對是頭腦風暴一般。
其實這里面最重要的、也是彭老師通過這門課程最想跟我們分享的事情是,每個人都應該有尊嚴的活著,不論貧賤富貴,不論身處何處;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別人的尊重,以及社會對他的認可,周圍人對他的認可,人人可以有體面的工作去勇敢的生活下去,有創新力,讓生活的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人應該有人情味。這不僅是這門課帶給我們的啟示,更是對我們人生的啟發。好好看一下自己,看一下周邊的人,能做到這樣的人確實鳳毛麟角。基于這樣的思想基礎,和此配套的婚姻、家庭、工作、工資、福利等等,都應該得到提升和改善。
這半年的課程進行中還經歷了美國大選,當時彭老師就希望特普朗能成為總統,因為至少他不像希拉里那樣對中國不利,而且當北大的老師們一起討論都希望希拉里當選的時候,彭老師還發表了自己的想法折服了那些老師。其實課程中經常可以聽到老師對很多事情的一些態度,一些批判性思維,比如大到對蘇聯蘇維埃、日本的一些看法、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有這樣的文化衍生出來的思想定勢的一些看法,小到對北大食堂的一些問題,都是有根據、有理論,特別令人信服,可以說老師是一位杰出的演說家。
對于我們的傳統文化,其實是讓彭老師最為著急和心痛的。說了很多很多問題,主要是物質崇拜的問題,這也是自古以來的問題。怎么能改變,怎么能更好,不要這種物質追求,是我們所有國人應該思考的問題。先從自我做起吧!
2017年繼續加油吧!2016年,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