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5
“速成”,顧名思義,大抵上應該指的是“迅速成功” —— 那當然不可能了!因為絕大多數成績(暫且不說那么大的“成功”吧)都需要時間的孕育,而時間可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意志而改變其速度,對不對?
雖然“迅速成功”絕對不可能,但, 快速入門 ,絕對是有可能的,這很容易理解吧?
并且,很多人可能沒認真想過:
快速入門不僅是絕對有可能,而且還絕對必要 !
這也許算得上是我這一生最大的好運:不知道為什么,從一開始我就對學習這事兒感興趣,并且從來沒有對它厭煩過,樂此不疲許多年—— 不需要誰教育,不需要誰灌輸,甚至我都有幻覺:感覺自己天生就是終生學習者。
于是,我一直在研究學習這事兒。連我的第一個微信公共帳號名稱都是“學習學習再學習”(近期我會再開一個微信公共帳號,是什么,暫且保密,不過,我賭一件事情:大家一定都用得上哈!):
- 第一個“學習”是動詞,第二個“學習”是名詞,第三個“學習”是動詞……
- “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意思是說,要先學會“學習”,然后再去學習!
我的motto 放在那里很多年了:
終生只有一個職業:學生。
這里的學生,指的并不僅僅是坐在教室里的學生,而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愿意學習任何事情的人。
這么多年來的應試模式讓很多人已經忘記了學習的目的了。
似乎我們學習每種知識都是為了考一個好分數,如果考試中會出這方面的題,那這種知識就是“有用的”,如果不在考試范圍,那就沒有學習的必要了。
上學的時候采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學習還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把這樣的思維模式深深地植入進操作系統里的話,對于我們的生活多半沒有什么好的影響。
你學習英語不光是為了考個好分數,更是為了獲得第一手的資訊,能和這個世界保持聯系;你學習編程,不光是為了什么資格證,而是為了把自己從繁復的工作中解脫出來。
只有真的理解了學習的目的,才有可能真正把“學生”當作一生的職業。
再進一步,我甚至覺得教育這事兒,之所以歷史上屢戰屢敗(雖然屢敗屢戰也是事實),就是因為它一直以來缺一個重要的底層架構:“元教育”(Meta-Education)—— 這是我杜撰的一個詞,來自于“元認知”的構架。“元認知”,是“關于認知的認知,關于思考的思考”,那么“元教育”,就是“關于教育的教育,關于學習的學習”; 元認知用來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確合理, 元教育用來實踐、檢驗自己的教育是否有效……
學習任何一個學科的時候,都有一個概念很重要(再一次是我杜撰的概念,當然換一種說法,這不是“杜撰”,而是“真正的原創”):
最少必要知識
我甚至專門為它杜撰了一個英文縮寫:
MAKE: MinimalActionabl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需要獲得某項技能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在最快的時間里,摸索清楚最少必要知識 (MAKE)都有哪些?然后迅速地掌握它們,在那一瞬間,任何人都完成了“快速入門” —— 屢試不爽。
舉個例子。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覺得自己沒有藝術天分—— 貌似事實也確實如此,你看看絕大多數人的PPT 就知道了,那個難看啊!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起碼學一點點的設計原理的,在任何地方都用得上。不一定非要成為專家,但哪怕掌握一點點的常識,都可以迅速做到“勝過絕大多數人”……
那么,設計的“最少必要知識”是什么呢?其實,只需要記住兩個詞就可以了:
- 簡潔
- 留白
就這么兩個詞,足以打敗絕大多數人。所謂“簡潔”,有很簡單的實施方案:在任何一個視覺框架之中,都要盡量減少各種元素數量、比如形狀數量、線條樣式數量、顏色數量等等,控制在3 個左右。比如,最多三種形狀,最多三種線條,最多三種顏色,最多三種字體…… 所謂的“留白”,更簡單,就是一定要留出61.8%(其實這是黃金分割數字)的空間(或者反過來,只占用最多61.8% 的空間)……
Over.
以上的例子,你兩分鐘就讀完了;就算我當面講給你聽,連說帶比劃,甚至給出一些具體示例,也不過最多用5 分鐘時間…… 可若是你真的嚴格遵守這兩個小原則,你會發現的,90% 以上的人在這個小細節上就被你超越了。
我們之前談到過什么是落后,當初有很多讀者表達了自己的焦慮。
其實如果大家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拉開人和人之間差距的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秘密”。你看,我只用了短短幾段文字,就已經幫你甩掉了90%的人了。
所以想要成為那前10%,甚至是5%的人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難,真正重要的是愿意開始行動。
我們作為人,其實“硬件”方面的差異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別人能做的事情,只要掌握了合適的方法,你多半也能做到。
但為什么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差別卻非常大呢?因為我們搭建的“操作系統”非常不同。
所以我們這個專欄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幫助大家升級操作系統。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
我拿開車也做過例子。開私家車的最少必要知識是什么呢?一個字就夠了:“慢”。相信我,這一個字能避免絕大多數的車禍—— 雖然很多人喜歡炫技,認為那些開車慢的人“太肉”,但,不爭的事實是,這一個字不僅已經夠用,不僅救命,還少害很多命。
我還專門寫過一本書(沒有發行紙質版,全部公開在zhibimo.com 網站上):《人人都能用英語》。掌握一門外語的最少必要知識都有哪些呢?
1. 認識字母
2. 認識音標
3. 會查詞典
4. 懂基本語法
5. 會查語法書
6. 會用 Google 搜索引擎
好了,這些都會了的話(其實,初中畢業之后的我們,事實上確實都會),“入門”已經徹底完成了,再下一步,只剩下所謂的執行,一個字而已:
用!
不得不慨嘆:“英語”真的是一個絕佳的、經典的、“大面積社會化學習失敗”的案例。全國人民從小就開始“學”,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本科四年…… 一晃16 年過去,天天“ 學 ”,就是堅持不用 !你若是認真地問,“你們為啥光學不用呢?好奇怪!”他們的回答一準是相同的:“沒有環境!” —— 哈!這太荒唐了,這就好像沒有廁所就堅持不小便了一樣…… 這個類比可能比較不雅,但非常精準。
我在一塊聽聽(微信服務號)上為一個英語培訓機構辦了個欄目,名字叫《 天天用英語 》。現在上萬人每天至少讀一篇“新鮮熱乎”的當日美國主流媒體文章,查單詞、查語法書、做筆記、聽講解、復習再深入…… 有了最少必要知識之后,就要把英語用起來—— 掌握一門外語用來干什么呀? 天天用來獲取一手信息還不夠嘛!
學習我們這個欄目的最少必要知識是什么呢?
元認知能力
一旦我們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確、合理、有效,那么我們的思考質量只能逐步上升,沒有其他可能。夠了!夠了!!可以開始天天用了,可以開始天天進步了…… 快速入門已經徹底完成,剩下的,不是“學”,是“用”,是“踐行”,是在用的過程中糾正,在踐行的過程中發現,在錯誤中不斷改進,在不足中不斷彌補…… 是為“精深”。
把“最少必要知識(MAKE)” 這個“元件”裝進自己的“操作系統”之后,你再去審視任何你想習得的技能,你就會發現,長期以來擋住你的只有一件事兒:
你居然以為你能一上來就做得很好!
而這是絕對不可能的!誰能一上來就做得很好呢?就好像我們走路一樣。人類天生就有走路的基因,所以,用不著什么學步車,早晚能夠走路的—— 剛出生的嬰兒,只不過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等到自己的腿力健壯到富余地支撐自己體重,并且可以保持平衡而已…… 然后呢?起步過程中,蹣跚、跌撞、然后就正常了—— 正常到此后一生不出太大意外的話就可以一直“無意識地行走”……
學習能力也好、執行力也罷,最終的核心只有一個:
剛開始的時候,平靜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我們普遍對于孩子有較多的寬容心。為什么呢?因為我們覺得他們做得不好都是正常的,沒有人會去嘲笑一個剛剛蹣跚學步的孩子。
但是為什么我們長大之后,卻變得畏手畏腳,不敢嘗試和挑戰了呢?
因為我們已經長大了,并且在其他方面已經有所成就。更重要的事情是我們覺得在任何其他領域,我們也應該表現得足夠好,或者至少沒有那么爛。
但是這里我們忽略了一個問題:
面對陌生領域的時候,我們其實就是蹣跚學步的孩子啊!
如果你三十歲的時候心血來潮,想要學習一門外語,比如說法語。那么當你開始學習法語的時候,你其實和剛開始學說話的孩子并沒有太大的區別,而不是一個已經把漢語說得足夠流利的一個三十歲的成人。
如果能夠把這件事情想明白了,就不會背上太多不必要的包袱了。
接受自己的笨拙,理解自己的笨拙,放慢速度嘗試,觀察哪里可以改進,再反復練習,觀察自己哪里可以進一步改進,再反復…… 這是學習一切技能必須的過程—— 關鍵在于:
1. 盡快開始這個過程;
2. 盡快度過這個過程。
在十多年后的今天,已經沒有人懷疑我的文字能力。可當年我剛開始的時候呢?且不說有沒有人懷疑我的文字能力吧,我自己都知道自己不咋地。
這是2005 年我搭建好自己的獨立博客網站之后,發表的第一篇文章…… 絕對是“勵志典范”:你看那時候我能寫出來的東西是什么樣子的,能寫出來的長度是什么樣子的,一個字形容,“屎”,三個字形容,“特別屎”…… 雖然,即便在那個時候,我已經確立了自己的一些基礎價值觀,比如,“鼓勵所有人”……
問題在于:寫得不好就不寫了嗎?寫得不好就不發表了嗎?還有個小的博弈局很多人想反了:我寫文章寫的不好放出去,或者我英文發音不標準講出去…… 事實上受傷的又不是我!
我們要能意識到不應該把“面子”這種需求變為我們的剛需,因為它是阻礙我們成長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面子需求”,畢竟沒有人喜歡在別人面前出丑。但是當我們發現這樣愛面子的舉動,會讓我們止步不前,無法成長時,就要果斷地幫助自己擺脫這種束縛了。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
動用我們的元認知能力。
要想真正摒棄掉面子這種“剛需”,就要想清楚對于自己來說,更重要的是什么。
練習時丟的臉不可避免,因為沒有人能夠在開始的時候就做好任何事。但是因為怕丟臉而不練習,那么,隨后每次需要用到相應技能的時候,其實也都是在丟臉,而且這種丟面子的次數上不封頂。
其實,能夠想明白“丟面子”是遲早的事。當你知道哪一個更能給你帶來好處的時候,拋棄掉這種剛需就不是那么難的事情了。
事實上,這樣的例子非常難得,因為這樣的例子,不僅僅屬于“講清楚”那一類,更為重要的是,這是“我做到之后拿出來的經歷” —— 是為“鐵證”。
講到這里,可以重提我對“執行力”的一個定義了(其實我對“執行力”有很多個定義):
看一個人執行力強不強,就看他在做得不足夠好的時候是否持續地做……
絕大多數“廢物”的特點是一模一樣的:但凡覺得自己做得不夠“顯擺”,有可能被別人鄙視,就馬上不做了—— 進步對他們來說根本不重要,維持所謂的“形象”(面子)才是他們真正的剛需…… 而一旦有什么可顯擺的東西,他們就會一生只關注那一個東西—— 非常“專注”。于是,進步對他們來說天然不可能。
投資也一樣,剛開始的時候,一定笨拙啊,只不過那個笨拙是在腦子里發生的。但不好的結果真正出現之時,“丟人”更嚴重,因為不僅丟人,連錢都跟著丟掉…… 但,做的不好就不做了嗎?不持續做,不反復做,哪兒有機會改進、修正、總結、進步呢?當年,我的美股賬戶是新東方的同事幫我開的,一點都不夸張,等我能熟練操作賬戶了,都已經是六個月過去了!豈止笨拙,干脆是足夠愚蠢。那又怎樣呢?在那之后沒多久我就開始寫腳本操作賬戶了…… 后來做天使投資,第一年下來,顆粒無收—— 這是真的。那又怎樣呢?我這種人是不可能得出那樣的結論的:“也許我不適合干這事兒吧?” 我從來都相信自己一定會有進步的,只不過,需要時間而已—— 可時間是我的朋友(哥們)啊!我怕什么呢?
“也許我不適合干這事兒吧?” 絕對是一切失敗者的墓志銘。甚至,都可以干脆改成:“也許我不適合來到這個世界吧?”(有的時候,刻薄一點會讓自己異常清醒……)
做生意也一樣。很多人都有開店的夢想—— 雖然,那在我們的分類里,只不過是比較初級的創業。開店的結果,1/3 的概率賺錢,1/3 的概率維持,1/3 的概率賠錢,這貌似并不是智商能夠決定的結果,因為只要是人,總有想得不周到,甚至想錯的時候。第一次開店失敗了,那就不再開了嗎?第一次開店很辛苦,沒怎么賺到錢,那就不再開了嗎?很多人,或者說絕大多數人真的是這樣的,馬上得到一個結論“唉,我可能不適合干這個……” 然后呢?然后人生就那樣了。
我身邊的朋友若是想要開店的話,我都是鼓勵態度的,原因很簡單:我覺得這是起步做生意的一種常見途徑(事實上,在我眼里,連上班都是做生意,因為同樣在出售自己的時間嘛!),頂多,我會給上一個最具價值的建議:
你要給自己輸兩次的機會。(也就是說,要拼倒那兩個1/3……)
不要押上全部去開店,不要借錢去開店(不僅押上全部,還要加上杠桿),雖然也有人這樣成功,但大多數情況下,這么做會使自己失去良好的心態—— 以后你會越來越明白的,一切都發生在自己的腦子之中,所謂的心態,其實不過是大腦正常運轉的狀態。大腦不能正常運轉了,會有什么好事兒自動發生呢?能發生的全是災難。
如何防止大腦進入錯誤的運轉模式呢?我們之前就提到過一個概念,能夠有效防止你掉到這種坑里去:
長期。
如果你關注長期,就會知道別人的看法其實只是暫時的。甚至你能看到自己成長之后,會自動離開那些喜歡說風涼話的人,因為你們已經不在一個層次里了。
如果你關注長期,就會了解進步和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起始的框架則需要快速搭建,這樣我們才有改進的空間。
如果你關注長期,就會對自己更加寬容。沒有人能夠每時每刻都保持高速的增長,事物的發展總是螺旋上升的,但這一點只有那些真正關注長期的人才能看到。
能夠深刻地理解“長期”,懂得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待問題,我們一時糊涂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
做過賺錢的生意了,就有更高的視角去思考“成長的生意究竟是什么”;做出“有成長的生意”了之后,才有機會去思考如何找到成長率的爆發點…… 還有這種可能性:因為經過長期思考與行動,才真正認清“成長率”的難得,所以才認真在已經驗證過的企業之中尋找二級市場投資機會—— 否則,就是絕大多數人,以為那是“炒股票”而已,把所有的注意力都不由自主地放到了“炒”這個字上且自以為是。
不開始行動,一切都是虛無。所以,要盡快開始。剛才就說,1) 要盡快開始那個過程;而后,2) 要盡快度過那個過程。如何盡快度過呢?
掌握最少必要知識之后馬上開始行動,而后就要把注意力專注在改進之上 。
除此之外,沒有什么別的東西存在。尤其是別人的看法—— 把注意力放在事實上,而不是別人的看法上,你自己知道自己的看法常常是不準確的,是需要不斷修正的,那你為什么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呢?因為他們的看法和你的看法一樣往往并不準確—— 多么簡單明了的事實啊!
有一個魔法一樣的現象:
當你專注的時候,時間飛速流逝……
所以,專注,事實上是“盡快度過那個(笨拙的)過程”的核心方法。之前的文章里,我們也分析過,“長期”這個概念,在每個人身上有著不一樣的長度,同理來解釋,也很清楚,對專注的人來說,他們的“長期”比不專注的人的“長期”更短—— 短出很多很多……
講到這個深度,我們甚至應該重新審視“速成”了:即便“速成”普遍不可能,但,人和人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大的。有的人學了很久都沒有“入門”,有的人掌握最少必要知識之后,不僅迅速入門,還要迅速展開行動…… 而這之中又有一些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只在意自己的改進,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所以他們的長期被他們的專注與行動縮短了許多許多,于是,他們相當于“相對于大多數,更為迅猛得到達了成功的里程碑”,這有什么奇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