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收到《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到剛才把這本書看完,花的時間不長也不短。但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除了感嘆青春還感覺到了莫名的壓抑。書里的情感太濃郁,濃郁到我不知道該如何排解,只能感覺著,壓抑著,卻無處宣泄。這種情感不只表現在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上,還從排版,語句,和書中營造的氣氛中慢慢涌出來,讓我在拿起這本書的時候,身邊都被一種對時光和青春束手無策的感覺包圍著。桐華她在每一章的開頭都會用簡單卻足夠抒情的文字來訴說羅琦琦的情感,這些文字有時彌漫著無奈和悲傷,有時卻又竄出一絲竊喜最后開始雀躍。這些簡單的情感可以很輕易的在眼睛上鍍上一層顏色,這顏色會一直拉著你,直到這章終結,然后,相見恨晚。因為相見恨晚,所以就要用什么來紀念。于是我的摘抄本慢慢變厚了。這本書是我這段時間看的所有書中,摘抄的最多的一本。也許是最近雞湯泛濫,也許是想讓自己也擁有所謂的文藝情懷,反正是某種不知名的東西導致我對這種類型的文字青睞有加。所以我恨不能把這本書里每一章開頭的抒情文字都印在摘抄的本上,甚至是在面對這些文字的時候,我都還在埋怨自己的字寫的不好,想著要是字能寫的好看一點,這種文字帶來的情感會不會更加濃郁。
?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都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在一旁看著主角們愛恨糾纏。正因為是旁觀者,所以對書里的是非 判斷的尤為準確。我一直在旁觀,所以在主角面臨選擇的時候,我會直接反應出來哪種選擇,哪種方式是最正確的,我認為只有按照這種“最佳答案”的劇情發展,女主最后才能和男主在一起。剛開始,或者說直到三個小時之前我都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就在剛剛,看完了結局以后,我才發現,桐華毫不猶豫的打破了我這種上帝視角。小說結尾雖然沒有明說,但感覺的出來,羅琦琦最后是跟許小波在一起了,天真的我運用著自己總結的言情萬能公式---和女主在一起了的就是華麗的男主。可這理所應當的男主角卻在下冊中基本上沒有出現,而我之前一直以為是男主的張駿卻在最后放棄了琦琦,不論是在高中的時候,還是在最后,他都覺得物是人非,所以選擇放棄,盡管他依然愛她如生命。翻過最后一頁,我貌似看到了桐華想要傳達的青春。在青春里,沒有什么準確答案,也沒有什么固定情節,也沒有誰是誰的男女主角。誰也不會知道,到最后兜兜轉轉一圈后你遇見的會是誰。青春不斷逝去,身邊的人來來往往,當他們來時我們要好好介紹,好好歡迎;當他們終歸有一天要走出你的生命,不要阻攔,擦干眼淚,好好的告別。
? ?不知道從哪個情節開始,我把自己也帶入這本書中。也許她人生中的一些情節讓我有了共鳴。第一個共鳴是在小學期間,我倆的人緣都慘不忍睹,都是我們在哭,別人在笑。但是,不同往往比共鳴更重要。我們不一樣,我沒有琦琦的內種肆意,她可以漸漸不去在意別人的眼光,她可以在自己和周圍格格不入的時候依舊我行我素,她知道別人看不起你的時候你更要抬起頭。那時的她只是小學生,而我,到現在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我。當然,在我的生活中也出現了內個影響力猶如原子彈的關荷。我的內個關荷,只參與了我的小學,但是直到現在她依舊可以分分鐘把我的自信轟成平地。琦琦對關荷的感情很矛盾,一面因著關荷的美好而喜愛她,把她當做很好很好的朋友。但是另一面又討厭著關荷,也許是憎恨著這種自己難以擁有的美好,又也許是覺得這種美好更襯托出了自己因為嫉妒而開始丑陋的內心,無時無刻,自卑著,羨慕著。但她終究還是擺脫了關荷的影響,把自己活成了羅琦琦。這種感情與我如出一轍,找到共鳴的感覺甚至嚇到了我。雖然我還依舊受著“關荷”的影響,但羅琦琦的覺醒還是帶給了我一些安慰。這樣的安慰使我開始試圖將自己安在琦琦這個角色上,想通過她最后的成功來想象自己的未來。但是發現,盡管我的人生與這本書出現了某些相似的情節,但是終究我與羅琦琦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在我回不去的那些時光里,我看見小小的我曾經幻想著自己未來的人生。那些幻想出的未來和羅琦琦所經歷的那么像,但終歸沒有實現。桐華神奇的寫出了所有我向往的生活,她塑造的羅琦琦做到了我渴望卻做不到的事,有著在我想擁有的完美性格。是不是就像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一樣,別人的生活都是理想的,我覺得在寫這段話的時候我甚至是在嫉妒著羅琦琦的。
? ?她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著太多的失去,同時又得到了很多,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學業還是事業,都曾得到過也失去過。曾經的他們太年輕,刺傷了別人,也弄疼了自己。如果當時換種方式,會不會有不同的結局,可惜沒如果。在很多年過去后,我會不會也這樣,看著過去的自己,無力更改,只能感嘆當時的年輕。當時覺得天都要塌下來的事,在經過時間的沖刷后也會變得微不足道。其實羅琦琦教會我很多,太多的感慨現在卻說不出來。無論是學習上還是性格上我需要修煉的還是太多。我的青春已經過去了大半,但是在我以后的人生中,再也沒有比現在更年輕的時刻了。我想像羅琦琦一樣,在回憶過去,回憶青春的時候,嗯,我曾經這樣拼過啊,嗯,曾經有這樣一個人愛我如生命啊。
嗯,那些都是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