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世界叫科學 |《心理學與生活》

先來說說前不久發生的一個小故事吧。

一位同事向我抱怨她在參加偶像歌友會時的遭遇。首先,她向我描述了她是如何搶到一個前排好位,可以多么幸福多么專注地盯著她男神看。然后,后排一人請她幫忙舉一下燈牌,好方便用相機拍照,并且兩人有事先說好要分享照片。可是,之后她拿到的照片卻是帶有logo的,這讓她很氣憤。

然后她開始反復強調:1、她是犧牲了自己安靜享受的時間來幫忙的;2、正是因為她舉了燈牌,所以男神才看了他們這邊好多次,才讓另一人有機會拍到很多好照片。

對于這件事的態度,無論是之前的我還是現在的我,都會覺得該同事的反應不可理喻吧。

但不同的是,以前的我可能只是知道自己對此持否定態度,并不會深究原因。但當時聽著她的講述的我,腦子里就開始分條縷析地羅列一些筆記之類的東西:

1、提前約定分享照片和照片帶有logo,這兩個事件有相關,但無因果,互相不充分也不必要;

2、受記憶的主觀因素影響,描述重點集中于自己在事件中的重要性,而忽略對方的作用,不顧客觀事實其實正好相反,因此結論產生偏差;

3、情緒化傾向明顯。

先不論這些分析是否正確,我注意到的,是自己的改變。

在思維方式上的改變。


文科出身,于是以往的自己更習慣于抽象的感性描述。所以今次這種頭腦清醒自動列出分析條目的心理體驗,是以往不曾有過的,于是覺得很是有趣。

至于改變的原因,我認為應該歸結為今次心理學主題閱讀活動的兩本書——《對偽心理學說不》和《心理學與生活》。

兩本書都是久負盛名的心理學專著。一針對科學批判思維的養成,一注重心理學基礎知識的介紹。

無疑,自己從今次閱讀中是有巨大收獲的,看完以后感到很慶幸。

本來的閱讀預期其實更傾向于后者,只是單純想系統了解心理學的知識結構,為以后學習其他相關知識奠定基礎,所以選擇了這樣一本大教材。但在開始直接接觸知識體系前,先通過前一本書了解了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似乎就讓整個過程變得不一樣了。

先掌握思維方式,就好像先修煉內功,了解了功法的內在運行機制,然后再習得招式,才能更好地融會貫通。最重要的是,能幫助自己在學習新知識時識別某些思維上的陷阱。

因此,雖然《心理學與生活》厚厚一大本,但閱讀的速度其實是超過預期的。里邊的一些基礎知識已經在看《對偽心理學說不》時有了反復了解,只不過之前是從思維角度講解,而現在是構建知識體系的角度。

如果說以往自學新概念時,是用膠水將知識點粘在腦中原有知識體系上,那今次這樣的方法,則更像是把這些知識像拼拼圖一般嵌入了原有的缺口上,更為貼合。


當然,心理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學科,其涵蓋范圍是非常廣泛的。雖然我此時在盡力描述此次閱讀體驗的收獲,但這一收獲還不足以讓我消化掉所有看到的知識點。

但,哪怕只有這一點收獲,我覺得也足夠寶貴了。

它讓我一窺學習的新路徑。而且由此對科學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興趣。

我的下一步學習目標,就是在這條道路上,繼續探尋下去。

想想就有些小興奮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