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魂—《尋人不遇》

初秋的雨又從早急急緩緩的下了一天,好在自己近日心放的很平和安靜,只是在叮叮咚咚的雨聲中慢慢的醒來,聽音樂,吃早餐,整理電腦資料上傳,還有大堆的紙質資料掃描上傳后清理掉,很過癮的感覺!老爸會驚訝怎么那么多,又擔心丟掉以后需要查詢怎么辦?就是因為這樣的想法年復一年積壓了太多的資料,畢竟一個保險行業就就做了22年,還有之前寶潔的7年,那也是在當年國內首屈一指的行業內部培訓霸王級!可這些如果不是本次拍照可能再有多少年也不會去看的,都成了負累!它們也是委屈的吧!看著這些筆記才更驚覺自己的年齡!那么就把這些存入云端珍藏隨時取用作為智慧的積累,但像把實物斷舍離一樣也把歲月的滄桑感送走,留下重裝系統的機體!輕身前行!

間歇時做按摩,看大冰的書,之前兩年多陷于網劇小說中,正書閑書依舊大堆買但全部束之高閣基本都沒看!雖然終于戒掉了網絡癮,但以為自己已經老得麻木了,已經不再愛紙質書,持一卷在手卻是或莞爾或淚意上涌,什么時候竟然又這么感性了?!

晚上八點多了雨依然沒有停,感覺到了江南,才有如此纏綿不絕的詩意,還是要完成自己的小目標,好在這幾天已習慣,不跑步便舉傘漫步,應景選一本優雅的書吧,一路拜祭那些古老的高貴的詩魂的作者竟是位老外,所以說最本質的情感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靜靜等雨夜,一首首熟悉動人的詩詞讓樊登流暢誦讀出,那些各有特色的詩人也躍然眼前,這個沒有星星的夜晚也仿佛映照著璀璨星光,浪漫無盡,感嘆生命的奇妙美好


以下摘自樊登讀書:

薦 語

一個美國人,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獨自一人朝圣古代詩人,其中一些詩人早已被世人遺忘。

這位古稀老人,帶著熱愛、景仰和感激,從北向南,一路尋訪詩人們的足跡。他在追思中思索,于詩境里徜徉,懷著感恩記錄。

正如有些評論所說,《尋人不遇》再現了中國古代高貴的詩魂。

那些詩人和詩歌帶給作者的感動,相信同樣會打動你。

作 者 簡 介

[美]比爾·波特

生于1943年,美國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漢學家,著作主要研究中國的道家、佛教和詩歌等傳統文化。同時,他撰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土文物的書籍和游記,著有《空谷幽蘭》《禪的行囊》《黃河之旅》等。

精 華 解 讀

以下內容為《尋人不遇》一書精華解讀,供廣大書友們學習參考,歡迎分享,未經允許不可用作商業用途。

目 錄

引言:中國古代詩人朝圣之旅

一、山東

曲阜孔子刪選《詩經》

濟南辛棄疾紀念館

二、西安

司馬村杜牧墓

韋應物故居

三、四川

江油李白成長之地

成都杜甫草堂

四、湖北

襄陽孟浩然墓

黃岡蘇東坡紀念館

五、江西

廬山白居易草堂

廬山陶淵明故居

正 文

引言:中國古代詩人朝圣之旅

比爾說,他很羨慕中國人,因為我們擁有這么多偉大的詩人。作為“老外”,他也為能讀到這些偉大的詩歌而心存感激。所以,他踏上了尋蹤詩人的旅程。

在作者的記敘中,每個字句都在向逝去的詩人們表達著:很遺憾,直到千百年后,我才姍姍來遲。即便如此,我也要踏著你們曾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以另一種形式和你們相遇。

作為與詩人們血脈相連的國人,也許通過本書,才是我們離詩人最近的一次。

作者的游歷、詩的魅力都無法盡述,這里擷取部分,和視頻解讀互為補充,與君共享。

一、山東

曲阜孔子刪選《詩經》

曲阜,是此次作者朝圣之旅的第一站,也是孔子的故鄉。這里的洙泗書院,相傳是孔子刪選《詩經》的地方。

《詩經》是中國詩歌的源頭。兩千多年來,經過孔子刪選的“詩三百”,不斷被人吟誦、征引。他把詩變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要素,讓詩歌在中國享有重要地位。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歲月里,一個不會作詩的人,基本上無法立足于朝廷。

《詩經》里的詩,風格質樸自然,同時有些蘊含著簡單而深刻的道理。比如,提醒人們自足的《衡門》: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泌之洋洋,可以樂饑。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

豈其取妻,必齊之姜?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

豈其取妻,必宋之子?

《詩經》中也有愛情詩,如《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tuán)兮。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ráng)。

有美一人,婉如清揚。

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這首詩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在田野相遇相愛的情景,純真樸實。比爾覺得,這些詩雖然樸拙,但它卻是發自心靈的聲音。

濟南辛棄疾紀念館

辛棄疾是濟南歷城人,生于1140年。“辛棄疾紀念館”位于歷城區東北的四風閘村。比爾來到院前,映入眼簾的,是年久失修的墻和大門。

這里的游客很少,比爾是今天來的第二位。蕭條的氛圍,令人不免孤寂,卻也有益于作者安靜地拜謁詞人。

在一間展廳里,系統介紹了辛棄疾的生平。22歲時,辛棄疾做了一件轟動全國的事。

當時,他加入了抗金組織,并號召親友一同參與。有個他介紹的和尚,叛變后盜走了公文大印。面對頭領的問責,辛棄疾說,給他三天時間,如果找不回大印就甘愿殺頭。

兩天后,辛棄疾直闖金兵大營,帶回了大印和和尚的首級。根據此事,人們為他雕刻了一座愛國俠客形象。這座石像就坐落于紀念館大廳前面。

金兵入侵大宋后,宋的都城遷往杭州。身為官兵的辛棄疾,也來到了這里。再后來,他成了詞人。比爾認為,正是因為辛棄疾多舛的命運和政治挫折,才讓他寫出了那么多傳世之作。

年老之后,眼見山河破碎、光復無望,辛棄疾寫下了數百篇作品以抒憤懣。其中就有我們非常熟悉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在報國無門的背景下,這首詞通過少年與而今的對比,深刻表達了辛棄疾內心的痛苦和壓抑。

二、西安

司馬村杜牧墓

在長安司馬村,比爾見到一個正低頭修理鋤頭的老人。他問老人是否知道杜牧的墓在哪。老人點頭起身,帶著他穿過一排磚混結構的房子,再穿過豆角、茄子、玉米等菜地,停在了一座大坑前。老人說,這里就是杜牧墓原址。20世紀70年代,來了一些當官的,他們把挖到的一切都帶走了,只剩下現在這個盛滿垃圾的坑。

杜牧是土生土長的長安人,但在通過科舉考試得到官職后,就開始了異鄉漂泊。期間他也經常回來。在最后一次離家之前,他寫下了《將赴吳興登樂游原》: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這首詩寄寓了詩人沒能遇上明主的悵惘和悔恨。后來,他從吳興回到長安,三年后離世。

盡管墓已不在,比爾還是倒了酒,將它灑在了土坑里。接著他大聲朗讀起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站在一旁的農民,有知道這首詩的,也和著比爾一起朗誦起來。

韋應物故居

韋應物的故鄉在韋曲。比爾在這里找不到他的家或墓地,便決定去拜訪他居住過的兩個地方。其中一個是戶縣,一個是灃河東岸。據說,這是韋應物經歷了人生大悲和大喜的兩個地方。

韋應物結婚二十年后,妻子的離世令他悲痛欲絕。一個當官的朋友,希望他離開長安這個傷心之地,便安排他去了戶縣擔任縣令。到戶縣不久,韋應物寫下了凄清哀婉的《子規啼》: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規啼一聲。

鄰家孀婦抱兒泣,我獨輾轉何時明。

戶縣任期結束后,韋應物推掉了其它任命,留在了灃河東岸。自妻子去世之后,這里如桃花源般的生活,是韋應物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在《答暢校書當》里,他表達了對當時生活的滿足:

偶然棄官去,投跡在田中。

日出照茅屋,園林養愚蒙。

雖云無一資,樽酌會不空。

且忻百谷成,仰嘆造化功。

出入與民伍,作事靡不同。

時伐南澗竹,夜還灃水東。

貧蹇自成退,豈為高人蹤。

覽君金玉篇,彩色發我容。

日月欲為報,方春已徂冬。

三、四川

江油李白成長之地

江油是李白成長過的地方,他從5歲到25歲一直生活在這里。

他的童年在江油青蓮鎮度過。15歲之后,便去往江油城西北的匡山,現今這里還有李白當年的讀書臺。在匡山,他大約過了十年讀書、練劍、修道的生活,藝術技巧也得到了進一步成熟。出山時,他寫了一首《別匡山》:

曉峰如畫碧參差,藤影搖風拂檻垂。

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

看云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

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比爾說,這首詩表現了李白年輕時,是一個目的性強的人。那么李白究竟是怎樣的人?三十歲時,他在《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中,自己就回答過相關問題:

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

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后身。

人們評論說:詩中所答內容,沖口而出,一氣之下,清高自負之氣、痛快豪爽之情,躍然紙上,讀來如見其人。

而在比爾看來,李白是一個毫不掩飾的人。更可貴的是,他還擁有一顆純粹、真實的初心。這顆初心,讓他的作品詩意張揚,也因為這顆初心,他無法和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達成和解。

成都杜甫草堂

離開匡山,兩個小時后,比爾到達成都。這次的目的地是杜甫草堂。

759年,安史之亂后,杜甫離開長安來到成都。初來此地,杜甫沒錢、沒工作,前途未卜。他的老朋友裴迪,幫助他建起了這座小草堂。

歷經幾個世紀,不斷被修葺的草堂,現今仍舊保存著簡樸的風貌,比如一樣還是茅草屋頂。比爾認為,如果說杜甫的生命中曾有過田園時光,那么就是他在成都的這段日子了。

杜甫搬進新家后,作過一首《卜居》:

浣花流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

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xīchì)對沉浮。

東行萬里堪乘興,須向山陰上小舟。

在成都的這段日子,是杜甫詩歌比較高產的階段。其現存的一千五百多首詩里,有二百四十首在這里完成。其中就有《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來到成都的前期,杜甫有住的地方,卻沒有收入,基本生活都是靠裴迪資助。后來,他的另一個朋友嚴武,做了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他幫杜甫在那掛了個閑職,詩人的生活才有所改善。只是兩年后,嚴武去世,繼任者對杜甫不好。于是杜甫決定離開成都,開始了又一個人生征程。在旅途中,他寫下了感傷年老多病、漂泊無依的《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四、湖北

襄陽孟浩然墓

來到襄陽,比爾很興奮。他說,襄陽是孟浩然春眠過的地方,而今,他也在這里蘇醒。昨夜的雨停了,陽光透過窗照進屋子,比爾的腦海浮現出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詩,也是比爾最喜歡的詩。他說,研究中國詩歌的人,都會驚詫于這首詩所表現出的純粹的美好與快樂。

這趟行程,比爾拜謁的是孟浩然的墓地。幾經輾轉,他卻找不到真正的墓地所在。之后,在鹿門寺附近,比爾見到了孟浩然的一座衣冠冢。

這座墓,只是一座小土堆、一塊簡單的墓碑。墓碑兩旁的石板上,各刻著一首詩。其中一首是王維寫的《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

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孟浩然在最后一次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時,他和王維結交。落榜后,孟浩然回到家鄉,從此再也沒去過長安。但兩人卻結下了一生的友誼。

石板另一邊的詩,是李白的《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據說,當年李白到襄陽見孟浩然,恰遇他不在家,兩人就此錯過成了永別。最后,李白只能來此墓前空鞠一躬。而一千三百年后,比爾來了,孟夫子依然不在,他也只能空鞠一躬,落寞離去。

黃岡蘇東坡紀念館

蘇東坡原名蘇軾,公元1080年被流放黃州后耕作于“東坡”,于是自號“東坡”。黃州就是現在的黃岡。

來到黃岡,比爾直奔蘇東坡紀念館。紀念館以黑白為主色調,彰顯出宋代建筑的優雅。里面的陳設布局十分新穎,令人眼前一亮。大廳里,循環播放著鄧麗君的《但愿人長久》。這首歌的詞,就是源自蘇東坡寫給弟弟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館內設有不同主題風格的畫廊。第一個畫廊,陳列著蘇東坡各地故居的照片、他和弟弟墓地的照片。第二個畫廊,是蘇東坡流放期間的實景模型。這里,有他和妻子一起掰著手指,計算如何靠微薄的薪水過日子的情景;有他研究廚藝的情景,如東坡肉、東坡豆腐、東坡湯等;還有他正在彈琴的塑像。塑像身后的墻壁上,寫著他的《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此外,這里的另一面墻上,掛著一幅元代書法家鮮于樞的作品。上面書的詩,是蘇東坡的《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詩里描繪的,據說是蘇東坡黃州房前的海棠在春天的樣子。

從紀念館離開,比爾前往赤壁。赤壁位于黃岡城西。1082年,蘇東坡和幾個朋友,趁著夜色在這里暢游。九百多年后,比爾也來到了這里。他在一塊巖石上,擺好杯子倒滿酒,和詩人隔空對飲。

五、江西

廬山白居易草堂

比爾一路尋訪至江西九江。白居易曾被貶此地,在815年到818年之間,在此任江州司馬。于是,他在廬山的香爐峰腳下建造了一座草堂。

白居易認為自己的草堂是最漂亮的地方。在寫給元稹的信中,他便如是說。

世易時移,如今的草堂也已幾經重建。前往草堂的路上,遍植山茶花。一到花開時節,落花滿徑,猶如一條白色的地毯,熬是好看。草堂附近,還有一座亭子和一池泉水,周圍是滿眼的茶樹。

亭子邊墻壁上是白居易的《山居》:

五架三間新草堂,石階桂柱竹編墻。

南檐納日冬天暖,北戶迎風夏月涼。

灑砌飛泉才有點,拂窗斜竹不成行。

來春更葺東廂屋,紙閣蘆簾著孟光。

比爾來到水池旁,倒上酒敬獻詩人。之后轉向一片空地,嘗試眺望香爐峰。香爐峰在遠處時隱時現,好像害羞似的。他想,這和當年詩人看到的,大概是一樣的。

然后比爾在這里讀了一首白居易的《山中獨吟》:

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

萬緣皆已消,此病獨未去。

每逢美風景,或對好親故。

高聲詠一篇,恍若與神遇。

自為江上客,半在山中住。

有時新詩成,獨上東巖路。

身倚白石崖,手攀青桂樹。

狂吟驚林壑,猿鳥皆窺覷。

恐為世所嗤,故就無人處。

廬山陶淵明故居

廬山不只有白居易的足跡,也有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故居。

起初,陶淵明任職江州祭酒,不久后辭官回家,在廬山南麓購置了一處田產。他許多優秀的作品,都是在這里寫下的。比如《讀山海經》詩三首,其中的第一首: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懼。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這首詩描寫了陶淵明在草廬之中,縱觀宇宙萬物,并傳達了一種超然樂觀的人生態度。

比爾一路尋訪,來到陶淵明最后一位后人的居住地。可惜,在比爾來的一周前,這位后人剛剛去逝。從這座舊居的院子里,比爾說,依然可以看到引發詩人無盡詩情的南山。這座山,成就了《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一天行程的最后,比爾想去拜謁陶淵明的墓地。但墓地位于一個軍事基地內,作者到了那里卻沒法進入。他倒了一杯酒,請求軍官把它灑在陶淵明的墓地,以表達他對詩人的敬意。

第二天,比爾搭上開往南昌的列車,繼續下一站旅程。

結語

在尋蹤詩人的旅途中,有人問比爾,這有什么用呢,他們都死了。

他說:“可我不這么認為。”

是的,那又怎樣呢?

歲月變遷,詩人的名字,也許會在我們的記憶里淡去,但他們的詩作將持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詩作讓他們永遠鮮活、永垂不朽。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01 我很想努力啊,可就是努力不起來! 很多時候,每天要做的事情我會一項項地去完成,可是最近就是不想去做。連這篇文...
    燈R閱讀 202評論 0 0
  • 世間的情愛與無常。彼此相生,彼此相離。 生命的相遇,都是短暫。夢醒的時分,愿與同行。 1 40多小時的單程鐵路之旅...
    愿與同行閱讀 189評論 0 0
  • 具體建議1增加項目的互動性和閱讀的趣味性。每天公布一個閱讀成果圖片,有點單調。 建議原因1 分組閱讀的意義思考。分...
    毛攀閱讀 176評論 0 0
  • 2018-09-29 日精進打卡 姓名:彭新 部門崗位:進口部 【日精進打卡第181天】 【知~學習】 讀書 一、...
    新新小閱讀 113評論 0 0
  • 昨天提前從威海趕回,去看望桃桃后回到家里,泡上一壺老六堡,茶香氤氳中完整的看了一期《朗讀者》。 每一個故事都有讓人...
    mw568閱讀 376評論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