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
繼續重讀經典,這次選的就是《包法利夫人》。由衷的感慨,福樓拜的這本成名之作,每一章每一段落都寫得非常精彩,整本書的語言和情節都在他輕松掌握之中。據說他為了想一個合適的詞語,經常痛苦的閣樓里滿地打滾,最后為包法利夫人的死痛哭流涕。
還記得第一次讀《包法利夫人》,大約是在高二,作為一個被教科書價值觀洗腦的好學生,當時心里對包法利夫人只有鄙視,還給她貼了“壞女人”的標簽。然而隨著年紀和閱歷增長,對人的評判標準不再是非黑即白,也更深地理解了人性,相信陽光總是與陰影同時存在。重新翻讀這本書,內心撞擊出無盡的回音,過去的判斷被徹底推翻。于是開始嘗試著用一個生活在現代的女性視角去重新認識愛瑪(包法利夫人),以及她悲劇命運的原因。對愛瑪,有同情,也有不齒,但更多的是遺憾。愛瑪如同一只奮力撲向火光的小蛾,有著滿腔的熱情,只是她葬身的那團火,并沒有給她帶來價值,反而讓她身敗名裂,甚至家破人亡。
包法利夫人到底錯在哪里?是她身處的時代還是她自身的欲望?
愛瑪出生于一個富農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3歲進入修道院學習。修道院的貴族式教育,讓青春期的她單純有才情,沉迷于騎士和貴族的愛情故事小說,對愛情充滿幻想。那個年代的女性,生活范圍終究有限。所受的教育,包括音樂藝術閱讀等等,目的只是把她培養成一個淑女。這種愛做夢的青春期少女,其實似曾相識,想起自己初中對言情小說愛不釋手,整天沉浸在夢境里,恍恍惚惚的渡過花季雨季。不同的是,后來夢醒了,生活也讓我明白了要靠獨立和自強爭取幸福。但是包法利夫人帶著這樣的夢邁進了婚姻,而后被婚后平淡的生活猝然叫醒,與她那個老實忠厚的醫生丈夫并無太多思想交流,幻想和現實的差距,讓她備受煎熬。
對婚姻現實的不滿,和強烈的對幻想中愛情的渴望不斷折磨著她,她把自己打扮得體,采購貴重高檔次的家具,彈琴讀書,仿佛在等待著奇跡的降臨。伯爵家的舞會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貴族社會的生活,華麗炫目的舞會,穿戴得體的紳士和小姐,讓她看到書里讀到的情景,她開始沉淪,在舞會當晚久久不愿離去,可憐的丈夫不但沒被允許下去跳舞,還在旁邊邊等邊睡著。從舞會回家之后,愛瑪的世界分裂了,茶飯不思,臉色蒼白病態怏怏。
為了愛瑪身體著想,包法利先生搬家了。在新的小鎮遇到了花花公子兼貴族魯道夫,魯道夫正好想換情婦,兩人一拍即合,開始私下幽會。然而魯道夫終于厭倦了愛瑪,在女人打算和他私奔的時候逃走了。愛瑪知情后差點丟了性命,康復后重遇年輕有才的萊昂,旋即再次陷入熱戀。因為無節制的花錢打扮,欠了大筆債務,甚至抵押房子,最終欠下八千法郎,找情人借錢被拒,傷心欲絕吞砒霜而死。包法利先生到最后才知道全部真相,也隨著痛苦死去,女兒被送往姨媽家,后又被送到紗廠。
(圖片來自電影劇照)
貴族式教育是屬于貴族小姐的,愛瑪的思想和身處的環境格格不入。愛瑪的丈夫包法利醫生,老實、木訥、容易滿足不上進,但是他正直、善良、非常愛愛瑪。他為了愛瑪,搬到新的地方從醫;在她因為情人離開奄奄一息的時候悉心照顧她;為女兒規劃未來的生活,每次讀到包法利醫生的段落,都很感動。也有人說,相對愛瑪的條件來說,包法利先生應該是最佳擇偶對象,關鍵是他很愛她。這樣的家庭背景,也讓愛瑪的出軌很容易激起眾怒。愛瑪身處的那個時代,一個出生于農村的女孩,她的人生軌跡就是長大結婚,成為一名鄉下醫生的妻子,一輩子打理家庭事務,她能接觸到的世界很局限,無非就是從家里村里到鎮上。然而她的教育啟蒙確是修道院的貴族式教育,愛情小說卻讓愛瑪接觸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因為單純而容易著迷,因為無知而容易被蒙蔽。出身和教育的不匹配,是屬于那個時代的特殊矛盾嗎?
仔細回想結局后發現,最后讓愛瑪吞下砒霜的,主要原因是八千法郎的債務。并不是像其他故事那樣,女主角因為不堪世俗壓力,不堪丈夫的冷眼等等服毒自殺。愛瑪的生命很短暫,有限的光陰都用來幻想和享樂,她并沒有反?。∷龔膩矶疾挥X得自己做錯,毫無愧疚之心!在第一次被情人拋棄之后,本是可以有機會重新開始的。
這幾天讀完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假如愛瑪的人生可以重來,她會把它過成什么樣子呢?也許這也是福樓拜想要我們去思考的問題。她的遭遇會不會重演呢?在她自己身上,或者在別人身上。又或許,現在某處,“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依舊在上演。
PS:這次讀的是周克希譯本,評價最好的譯本是李健吾版,個人覺得有機會幾個版本都可以讀一讀,各有特色。這篇讀后感想了很久一直不知如何下筆,想分析愛瑪的遭遇,發現很容易就寫成一篇雞湯文,類似眼界思想和經濟基礎對一個女人多么重要、女人對待愛情要怎樣怎樣這樣的內容,考慮幾次最后把雞湯的部分全部刪掉了。寫出來還是不滿意,可能以后再讀一遍才會更好的理解這部作品。這本書,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