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沒有反義詞,若有,它便是我最想要的東西

一個人準備自己的晚餐,割破了手指。

夕陽透過窗子,把墻壁映的橘黃,時間慢慢吞噬著殘留在空氣里的余溫,手卻疼的鉆心,于是蹲在地板上,怔忡了好久。

等回過神來,才發現,屋里原本昏暗的光線也所剩無幾。

夜,來了。


打開燈,沒有切完的土豆依舊躺在砧板上,被氧化了,黑的落寞。

整個世界安靜得恐怖,只有鐘表,一板一眼的滴答行走,絲毫不受影響。

現在的我,是在經歷孤獨嗎?

那種感覺,讓人窒息。看了看表,7點35分。

基根說:孤獨沒有反義詞,若有,它便是我最想要的東西。

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的奢望。

世間孤獨,到底有多少種呢?


朋友A,失戀的那段日子里,告訴我,獨自在外吃油潑面,辣椒油濺到眼睛里,始終不敢去洗手間清洗,怕服務員把面收回去,只好忍著,流著淚吃完…...

講完,大笑,然而我從她的眼中,分明看到了淚。


有些故事就是這樣。

失意時,哭著哭著就笑了,

落魄時,笑著笑著就哭了。


上大學時有一次,四個舍友通宵玩真心話大冒險,問及最糗的一件事。

對床的B說,

白天海邊燒烤時胡吃海塞,夜里肚子大有翻云覆雨之勢,來的異常猛烈,沒有一點點防備,腦子亂成一團,恰巧當時的宿舍樓,呵呵,沒有獨立衛生間,需要穿過幽長的走道,才能解決生理問題。

一邊是已然翻江倒海的肚子,一邊是學校流傳的宿舍樓靈異事件,肚子和腦子大戰了180個回合后,便不管不顧硬著頭皮,跑了出去,泄洪的那一剎那,整個世界都清凈了……

末了說了一句,生病的時候,最孤獨。

瞬間,大家都沉默了。


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人,有的時候就是這么奇怪,避諱沉重的話題,取而代之的流于表面的無關痛癢,不斷將自己撥到逗逼模式,一切都顯得那么盡善盡美。

我們小心翼翼地繞過那些沉重的“負能量”,以免被貼上“矯情的標簽”,一切又都那么其樂融融。

習慣了網絡上的暢所欲言,一下子碰到了沉重的話題,面對面時,一時反而尷尬地說不出話來。

我們,是有多久沒有嚴肅了。

然而那次,我們敞開了心扉。


舍友C說,

暗戀男友的時候,精心打扮好自己,路過他的宿舍樓,卻不知道對方到底在哪里的時候,最孤獨。

確立男女關系后,第一次作完愛后男友睡著了,聽著他均勻的鼾聲,莫名地感到難過,開始對未來憂慮,不知道男友今后會不會對她負責,愛她一輩子。

暑假回家,對父母也是只字未提自己的感情,更不要說是自己的第一次已獻出,憋在心里的話,讓她即使在親人面前,也感到從未有過的距離。


舍友D說,

高中時,無意間發現爸爸有了外遇,又不能告訴媽媽的時候,真的好孤獨,孤獨到無助。

第一次感到和爸爸的距離是那么的遙遠,又莫名的心疼媽媽。

兩個人,都是她從小到大崇拜的人,在她眼里,父母無所不能,從小到大遇到問題的她,

都會第一時間告訴父母。

而如今,她又會跑去向誰訴說?

她甚至沒有想過,發生在電視里的情節,某一天,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后來,媽媽還是發現了,自己開始上大學的那一年,父母離婚了。


而我在小的時候,親眼目睹了哥哥被未成年人的毆打。

當時的自己,無助,恐懼,絕望,大哭。

緊緊閉住雙眼,任憑怎么哭喊,也不能讓時間停止,或者讓時間快點跨越這道坎,潛意識,

就是不愿意把時間用在此時此地,彼人彼景。

盡管人在時間面前,多半無能為力。

哥哥早已無力抵抗,癱在地上……

很多細節如今都已經想不起來了,可哥哥脖子上被煙頭燙傷的痕跡,還有圍在四周無動于衷的旁觀者,他們惶恐卻又不安的眼神。

我永遠都不會忘記。

也就是從那一刻起,意識到這個世界并不平靜。

有一種畸形的行為,叫暴力。

還有,你永遠不知道一個人的思想下線,可以有多低。


如果說當時產生的孤獨感是模糊不清的,那么初中時期經歷的一件事,更加深了自己的那種孤獨。

那是校慶的時候,初中三個年級的師生,聚集在校禮堂,觀看學生表演,我的班級,集中坐在禮堂的左面倒數三個排。

演出開始后不久,我前面有兩個鄰班的女生,斷斷續續,前后共朝一個女孩子臉部扇了幾十個巴掌。

其中一個女孩,邊扇邊罵,嘴里還振振有詞,叫你TMD狂!你敢告狀試試!撕破你的嘴……

環顧周圍,似乎沒有一個學生受到影響,大家都在聽著臺上的男孩吹著薩克斯……

或許是小的時候受過這方面的刺激,當時不知哪來的勇氣,竟然跑去告狀了,盡管,去的是那么小心翼翼。

和老師說完以后,默默回到座位上,然而過了很久,都不見老師有動靜。

這邊的女孩子,仍然被扇著巴掌,淚珠一滴接著一滴,重力加速度。

向后看,發現老師正同另一位男老師,有說有笑。

那一刻,又刷新了我對老師的認知。

并不是每一位老師,都配的起這個稱呼。

轉過頭來,不知道自己是打了雞血還是吃錯藥了,驀地站了起來,鼓掌 “好!好!好!”,又喊又叫,還莫名其妙地大哭起來。

前面的三個女生,打人的和被打的,都停下來,望著我。

吹薩克斯的男孩子也嚇得不輕,停下來,呆呆的站在臺上。

臺下隨后掌聲也零星響起,大家還以為男孩的演出已結束了,之后,便爆發出隆隆掌聲……

哭的稀里嘩啦的自己,也不知道是站著還是應該坐下……

那時的感情,真的是很復雜,現在回想起來,都梳理不清。

有時覺得自己很可笑,有時又覺得自己很可悲。


人,真的是一種奇怪的動物。

有暴力,亦有低級趣味,有欺凌,亦有同輩壓力。


『我們,熱衷于在同輩里,找尋存在感。』

所以在各種圈子里,不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高中生、大學生,甚至在職場圈,乃至職場圈的各個階層,不管是什么樣的圈子,慢慢總會進入這樣的一個怪圈。

圈子里,總是要有一個角色,用來被欺負,充當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沒錯,就是那些異類。

那些掙扎在同輩壓力最底端的“異類”,那些無論如何也發不出聲卻一遍一遍吶喊的“異類”,那些被孤立的“異類”。

而其余的人,多半會不約而同地默許,理由也很簡單,總要有這樣一個的人。

不然,萬一輪到自己呢?

呵呵。

我們把這種行為,稱之為建立群體認同的過程,也叫“同輩壓力”。


事實上,很少有人不受它影響,我們都不自覺的助長了這樣的氛圍。

理由是,怕自己被當成異類打壓。

只是,如果一定要有這樣的角色,可不可以,讓他們稍有尊嚴。

為什么有些人要那樣過日子,以一種糜爛的方式。縱使年少無知,欺凌弱者卻像食肉一樣隨便,且毫無罪惡感。

于是孤獨,浸入到骨子里,我哭。


我哭,不是因為 “角色”被欺壓而難過;

亦不是因為旁觀者的漠視讓自己倍感壓力;

也不是因為畫面太“血腥”,頓時嚇哭;

更不是因為老師的“無為”(相信更多老師不是這樣子),瞬間委屈到落淚;

而是發現,一直以來,自己頭腦中那種根深蒂固的東西,原來,和周圍人不一樣。

原來,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根深蒂固”,生活。

那一刻,最孤獨。


以為自己成熟了,處理類似的問題,也會游刃有余,至少不會因為他人與自己思想上的不同,就倍感憂慮,多少會見怪不怪。

然而很多事,都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

畢業后通過朋友介紹,去日本神戶的一家公司,當制圖員,自己不怎么會日語,所幸工作內容不需要太多的語言交流。

社長,是一位中年男子,45歲,有一個溫婉賢惠的妻子,行為舉止,端莊得體,有兩個可愛的孩子,一兒一女。工作上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白襯衫一天一換,細節做得各種到位。

然而,在公司待久了便發現,社長不光白天工作很有規律,夜晚私生活方面也安排的井井有條,每天晚上8點,準時相約一個按摩妹,雷打不動。然后12點之前,準時回家。

這種事情,你懂得。社長的妻子是否知道,至今是一個謎。然而全公司都知道的事情,難道她不知道嗎?

事實上,社長也會把這種夜生活當做是一種給公司男職工的福利,大家也都樂意接受。

正所謂他給的名正言順,大家接受的也心安理得。


我一遍又一遍提醒自己,這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

盡管將白天的工作和夜晚的生活種種結合在一起,很難想像這出自同一人,典型的人格分裂。

于是我告訴自己,這是自己的孤獨,與他人無關。


下班后,一個人坐公交回租住的公寓,窗外樹影婆娑。

或許是生活得太過平靜,又或許耳邊整日充斥著聽不懂的日語,雜亂中夾雜著聒噪,心情不好的時候,一整天都不想說話,感覺周圍的世界,是那么的不真實。

看著窗外嬉戲的小孩,覺得與他們的距離好遠,又莫名的羨慕他們,可以肆意地玩耍,可以聽懂周圍的語言,知道一整天,周圍世界到底發生了什么。玩累了,又可以跑回家肆無忌憚地吃著媽媽做的飯菜,熟悉又溫暖。困了,又可以倒頭就睡……

公交車穿過繁華的街道,燈火通明,卻沒有一盞,是為自己而亮,匆匆路人,喧囂依舊……

更多的時候,周圍的人都是忙忙碌碌的。

倒不是說冷漠,而是每個人的時間實在有限,各自又有各自的生活,他們無意關照你,也無義務關照你;無意傷害你,也沒理由傷害你。

偶爾關心你一下,總要心存感激。

尤其是,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大機器里。

下車后,拖著步子,行走在喧鬧人群中的自己,頭頂星空,恍如空氣。

世間孤獨,有多少種呢?

天上的星星有多少,孤獨就有多少種。


周末冬日的午后,睡覺,昏天黑地的睡。

一覺醒來,發現天黑了。

張開嘴,喉嚨痛得厲害,嘴巴苦的難受。

睜開眼,呆呆的望著天花板,空蕩蕩的屋子,被黑暗吞噬著,不敢開燈。

生怕開了燈之后,不知如何面對,接下來空虛的時間,仿佛一開燈,就會把寂寞點亮。

接著睡。

半夜猛地醒來,才意識到,自己客居他鄉。


人活著,其實活的是一種“自我感覺”。

同樣的人和事,每個人的思想不同,感知就不同。

有人爭名,有人奪利,有人貪吃,有人好色,有人喜靜,有人好動……

不管追求什么,都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也可以說,是為了“心安理得”。

只不過,是“自己的心”安,“自己的理”得,沒有一個人,會折磨自己的感覺,和自己過不去。

即使是強迫癥患者,也會認為,自己強迫自己做完某些事情,會讓自己舒服。


『我們,常常習慣用時間,來填飽饑餓的自我感知。』

當我們的時間無處安放,亦或是,我們不愿意把時間花在某一方面,卻又對此無能為力時,

孤獨,便乘虛而入。

于是,當我們百無聊賴時,會試圖將時間花在與友聚會,游玩,娛樂等那些讓我們身心愉悅的事情上,以此尋求精神寄托。

當我們身處某事,自我感覺良好時,也常會唯恐時間不夠用,甚至諸如花費0.01秒想一下:“現在的自己,狀態真不錯”這樣的事情都會覺得是一種浪費。

很多時候,我們發朋友圈,希望博取他人的關注,贏得他人更多的時間,以此彌補我們的自我感知,讓它時刻處于“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恰恰此時刷朋友圈的對方,也正好有無處安放的時間。

于是,大家都尋求到了彼時彼地的情感平衡。


『世界,越來越趨向于信息的貶值,注意力的稀缺。』

而個人的自我感知,恰恰又喜歡同時間做博弈。

籌碼,便是孤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