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拿到了我在二手市場淘的舊書,申賦漁的《不哭》。
我先看《不哭》。我說。
那你記得不哭。她說。
因為已經是二手書,所以我拿到手里剛剛翻閱的時候,書就散架了……
看過這本書并且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朋友說,可想而知,有多少人翻閱過這本書。
(我最近發現一首很甜的英文歌GILLE的春夏秋冬,當我單曲循環這首歌的時候翻開的確是最苦的書。)
書中一個個現實的報道,告訴你這并不是小說,結局是圓滿大結局,而是真實的有悲有喜有希望有絕望的人們最后的命運。
看完整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覺是,貧窮和無知。
貧窮,是物質的無法滿足。貧窮讓人看不起病,讓孩子上不起學,讓一個家庭支離破碎,還不起債。可是,為什么貧窮?原因千差萬別。不是一句不努力就可以解釋清楚的。富裕是需要幾代人拼搏才能實現的吧?并不是靠一個人或者兩個人。
我覺得我家窮。可是我的父母也都是勤勤懇懇的勞作,并沒有去做違法犯罪的事情,但是也沒有超出本分的去實現發家致富的想法。但是我依然尊敬他們,因為他們生我養我育我。對于他們在我身上寄托的期望,我也愿意付出我所有的心力去實現。但是這一生,我得把自己的愿望完成,避免把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這種失落感太打擊人。我要自己成全自己。這一生,要怎么過活,才能不枉此生?
無知,是精神世界的空虛。書中一群十四五歲的因“感情債”群毆一個少年,最后發現是誤傷。沒有道歉,沒有贖罪,更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多么愚蠢以及無知。申賦漁先生認為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這更加體現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重要性!為人師,為人父母,這是一件多么重要的職業!但是,很多人在沒有做過準備的前提下就成為了父母,成為了別人的老師。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下一代。若父母品行不端,若為師者品格不佳,那么卻期望孩子有很大的作為,良好的品行,那么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現在的我在成為母親還尚早,可是時間催促我成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覺得自己不配為人師表。知識儲備不夠,身上戾氣太重。我沒有足夠豐富的知識去教育我的學生,我沒有足夠溫柔的力量去幫助我的學生。當我認識到這一點,我是惶恐的,我是不安的,我想成為一名教師,我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一些人,一些事。所有的人都在問,這個世界會好嗎?我內心越來越覺得這個世界會好的!陳銘老師說過,你只有溫暖純良了,才有資格討論愛與自由。我認為,一個人只有堅定了自己的信仰,堅定了自己的步伐,堅定了自己的方向,走起來才會溫柔且勇敢。
我們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一直步履匆匆,很多時候聽到外界的聲音,我會聽到這樣的或者那樣的道理,當時被驚艷到,而且以為自己明白了,可是,只有時間才能讓人理解。
我一直是個遲鈍的人。
對很多人,很多事情都比較遲鈍。但是,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成長,我要一直善良,一直天真,一直對這個世界報著最初的善意。
我要充實自己,看書,經歷事情。找到自己的位置,發著微不足道的光,但是這樣的光在黑暗里依然能夠為別人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