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我喜歡很久的歌手。
前幾天,樸樹唱的《送別》刷了屏。看第一遍的時候,他穿著樸素的格子襯衣,戴著簡單的線帽,還是那個單純質樸的模樣,握著話筒,全程都在安靜的唱著歌。
之后我去看《大事發聲》這期節目,1個半小時樸樹一直在唱,沒有任何噱頭和花樣,最多時不時拿起保溫杯,用熱水潤著嗓子。
“ 有時候生活就像煉獄一樣,特別難熬。”
這是樸樹唱到最后說的話,我不意外,但還是心痛。無從知道他在想什么,無法知道他在為什么痛苦,只是看到他笑就覺得世界都很踏實。
我看著樸樹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看著他突然哽咽,泣不成聲,忽然覺得自己也好悲傷,好像聽懂了這首歌,看到了他的痛苦和寂寥。
就是這種痛苦,總是讓人覺得,多少年了,樸樹沒有變,這種痛苦跟他沒有違和,甚至浪漫。
可是,去看看樸樹的過往,就會發現他沒法不痛苦。
十幾年前的樸樹是與樂壇規則背道而馳的少年,很多人聽他的歌的時候,也都很年輕,都是熊熊燃燒著的少年,總覺得明天肯定會很美。
小時候的眼淚是說來就來的,但爸媽會責罵,讓我們把眼淚逼回去。
大一點的時候,他們說,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歇斯底里,不要在外人面前訴苦。
成年以后,更難得見眼淚。因為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可言,激情都被生活打磨沒了,撐不住的時候還勸自己別矯情,然后麻木,慢慢習慣。
所以,我們就希望樸樹能夠代替我們年輕,活得容易一些。
我們羨慕,希望他永遠活的像個少年,永遠直率不迎合。
只有他自己明白。
“ 不是我過于少年,而是這個國家的人提前老掉了。”
沒有同行之人,他在這個世界顯得格格不入,沿途只剩下漫無止境的寒冷與孤獨。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試圖感同身受。
拍拍那些故作堅強的肩膀,然后說,你要好好的,要有赤子之心要少年氣滿滿。
所以每次樸樹發新歌,就會有無數制造流量,各種網絡摘抄,各種乏味吹捧的文章。
媒體在寫他通稿時,總是不忘帶上他曾經淡泊名利,從不為掙錢妥協,借30萬給認識沒幾天的兄弟,結果是那人跑了。還有他放棄一切帶朋友看病...
從《平凡之路》開始,他和他的音樂就被過度解讀,即使是和韓寒共同創作的歌詞,我們還是想從其中窺探樸樹沉寂的這些年都經歷了什么。
《獵戶星座》上線后,有了 “出走半生,歸來仍舊是少年” 的雞湯。?
唱了《送別》,又感嘆,人到中年,還活的像個少年,一定不容易吧。
之前樸樹參加訪談節目《如是》,主持人問:“ 你希望大家在音樂中聽到一個什么樣子的你?”
樸樹答:“ 我希望他們聽到的不是我,我覺得我在這些歌里傾注了特別多的能量,我真希望他們能接收到這個能量。我覺得這些歌里甚至沒有我。”
他只是在一絲不茍的浪漫的活著,并且把這種認真寫進了歌詞。唱出沒人敢說出口的真心話。
我們要試著接受樸樹長大。
畢竟 他已經44歲了。